方劑組成解釋
含化丸中加入蛤蚧,主要基於其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蛤蚧性溫,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補肺益腎、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其含有的活性物質,能促進呼吸道黏膜分泌,稀釋痰液,使其易於排出,同時也能緩解支氣管痙攣,改善呼吸困難。因此,在治療肺虛咳喘、痰多粘稠等症狀時,常會加入蛤蚧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含化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生津,潤喉止咳: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胃經。具有收斂生津、潤喉止咳之效。對於因燥熱引起的咽喉腫痛、乾咳少痰、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消炎止痛,保護口腔: 訶子還具有消炎止痛、抗菌消腫的作用。其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可以有效抑制口腔內細菌的生長,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炎等口腔疾病。
因此,在含化丸的組成中加入訶子,可以有效緩解咽喉不適,保護口腔健康,是常用的中藥材之一。
含化丸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項作用:
一、滋陰潤燥: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含化丸常用於治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阿膠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咽喉不適,並促進傷口癒合。
二、增稠粘合:阿膠具有黏性,能將其他藥材粘合在一起,形成丸劑,方便服用。同時,阿膠也能延緩藥物在口腔中的溶解速度,使藥物更充分地作用於咽喉部位,提高藥效。
含化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潤肺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
麥門冬性寒,味甘,歸肺、心經,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清心除煩。含化丸常用於治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心煩失眠等症狀,而麥門冬的功效正好能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滋潤咽喉、清心安神的作用。此外,麥門冬還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對於含化丸的整體療效起到積極作用。
含化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經止痛的功效。含化細辛可直接作用於口腔黏膜,通過溫經散寒,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咽喉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宣肺利氣,通鼻竅: 細辛能宣通肺氣,利鼻竅,對於因風寒阻滯肺氣所致的鼻塞、嗅覺減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含化細辛可促進鼻腔通氣,改善呼吸不暢,緩解鼻塞症狀。
含化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許多中藥材性烈,容易刺激口腔黏膜,甘草可以起到緩衝作用,減輕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潤肺止渴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在治療咳嗽的含化丸中,甘草可以幫助化痰止咳,起到輔助作用。
含化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含化丸通常用於治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緩解燥熱,滋潤咽喉,改善症狀。
- 清熱解毒: 生地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緩解咽喉部位的疼痛和不適。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生地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輔助治療。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含化丸
含化丸,由蛤蚧、訶子、阿膠、麥門冬、細辛、甘草、生地黃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補血、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肺部有邪氣、胸中積血疼痛、失聲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阿膠: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蛤蚧:蛤蚧具有補腎益精、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止咳平喘等功效。
訶子:訶子性酸澀,微寒,入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
麥門冬: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生地黃: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細辛: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
含化丸主要用於治療肺部有邪氣、胸中積血導致疼痛、失聲等症狀。
總結:
含化丸由蛤蚧、訶子、阿膠、麥門冬、細辛、甘草、生地黃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補血、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肺部有邪氣、胸中積血疼痛、失聲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礬1分,黃丹1分,附子(生,末)1分,捨上黑煤1分。
上為細末,入白蜜拌和如煎,用竹筒盛,飯甑上蒸之,飯熟為度。
每取櫻桃大,含化立愈。若急要,即於銚子中煎亦得,唇腫者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含化丸有清肺化痰、散結止痛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含化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黃丹2兩,蜜1兩。 主治:口舌生瘡,爛痛不癒。
含化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 組成:杏仁5錢,枇杷葉1兩,官桂1兩,人參1兩。 主治:喉中食噎,如有物者。
含化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白礬1分,黃丹1分,附子(生,末)1分,捨上黑煤1分。 主治:口瘡久不癒,及口舌腫痛。
含化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寒水石半兩(研如面),白蜜半斤。 主治:上焦煩熱,口舌乾燥,心神頭目不利。
含化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蛤蚧1雙(去口足,炙),訶子(去核)半兩,阿膠(粉炒)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北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生乾地黃半兩。 主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
含化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白前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半兩,貝母半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皂莢子仁半兩(微炒)。 主治:久咳嗽上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