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末藥

BAI MO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8%
心經 14%
肺經 12%
腎經 11%
胃經 9%
心包經 3%
膽經 3%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能宣肺利咽,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對於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排膿消腫: 桔梗具有排膿消腫的功效,能促進膿液排出,消散局部腫脹,與白末藥中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白末藥常用於治療鼻炎、頭痛、牙痛等疾病,而白芷的藥性可以有效改善鼻塞、頭痛等症狀,並緩解疼痛。
  2. 燥濕止癢,消腫生肌: 白芷亦具備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白末藥中常加入白芷以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芷的藥性可以有效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癒合。

綜上所述,白芷在白末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燥濕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使其成爲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成分。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白末藥方劑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可能偏寒或偏熱,甘草能起到中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協調地發揮功效。
  2.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引藥入經、助藥力達病所的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或能提高茯苓的利水效果,使方劑的療效更顯著。

白末藥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白末藥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2. 開竅醒神: 川芎還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對於頭部疼痛、神志不清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白末藥中加入川芎,可以增強其活血通絡、開竅醒神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肉桂,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功效。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可溫補心陽、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等陽虛症狀。此外,肉桂亦具有一定活血化瘀之效,可助於改善氣血運行,溫通經絡,對一些寒凝血瘀所致的病症亦具有一定療效。故白末藥方劑中加入肉桂,旨在增強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白末藥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淵、鼻塞、頭痛等病症,而細辛的溫經散寒功效正好可以針對病因,達到治療效果。
  2. 引藥上行,增強療效:細辛性溫而走竄,能引導藥力上行,直達鼻竅,增強其他藥物的治療效果。白末藥方劑中通常會配合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宣肺通竅的藥物,細辛的引導作用可以使這些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肺、腎經,能溫陽散寒,止痛止痙,尤其對寒邪引起的疼痛、麻木、痺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白末藥方劑通常用於治療寒性疾病,例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寒凝經絡等,烏頭的加入能有效發揮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白末藥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續斷的補益作用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修復受損的筋骨組織。
  2. 止血消腫: 續斷還有止血消腫之功。白末藥中常搭配其他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藥材,續斷的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傷口出血,加速消腫止痛。

因此,白末藥中加入續斷,是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止血消腫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疾病的目的。

白末藥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是由於當歸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可以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經血不調等症狀。
  2. 和中調氣: 當歸還有和中調氣的作用,能緩解氣滯血瘀、脘腹疼痛等症狀。白末藥方劑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婦科病症多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當歸可以起到調節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川牛膝,主要源於其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目的相輔相成。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其活血通絡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利水消腫之效則可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這些功效在治療白末藥所針對的疾病,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水腫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川牛膝的加入,能有效提升方劑整體療效。

白末藥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白末藥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疼痛、脘腹脹滿等症,香附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肝氣鬱結,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
  2. 調和脾胃,行氣消積: 香附亦可健脾胃,行氣消積。白末藥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消積化滯作用的藥材,香附的加入能增強其消積化滯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白末藥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的藥性。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消腫之效。

白末藥本身多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花椒的加入,則可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之力,進一步驅散寒邪,溫暖脾胃,達到止痛消脹的效果。此外,花椒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寒濕引起的氣滯血瘀,進一步促進疼痛的消除。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赤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可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與白末藥中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2. 緩解瘀血,促進癒合: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瘀血,加速傷口癒合,配合白末藥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外傷感染、創傷性疼痛等。

白末藥方劑中包含澤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澤蘭性涼,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白末藥方劑多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澤蘭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澤蘭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乳腺炎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白末藥方劑中可能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澤蘭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白末藥方劑中含有白楊樹皮,主要是因為白楊樹皮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清熱解毒:白楊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皮膚感染、瘡瘍腫毒等。
  2. 消腫止痛:白楊樹皮具有消腫止痛的效果,可以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白末藥方劑中,白楊樹皮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治療皮膚病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白末藥 」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續斷:具有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等功效。

  • 澤蘭:味甘、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利水消腫、清熱涼血、和血的作用。

  •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白末藥 」組成包括桔梗、白芷、甘草、川芎、肉桂、細辛、烏頭、續斷、當歸、川牛膝、香附、花椒、赤芍、澤蘭、白楊樹皮等多種藥材,具有外傷導致的皮膚和肌肉破裂,筋骨斷裂,瘀血淤積,腫脹不消散,以及婦女產後各種血證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桔梗10兩, 白芷10兩, 甘草(炙)10兩, 川芎(泡7次)半斤, 山桂半斤, 細辛半斤, 川烏(炮)6兩, 續斷(米泔浸)6兩, 當歸6兩, 牛膝(酒浸一宿)6兩, 香附子(炒)6兩, 花椒(去合口者,炒)5兩, 赤芍藥(酒浸)9兩, 澤蘭葉(去叉)9兩, 白楊皮12兩(米柑浸一宿)。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酒調下。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空心服;遍身損傷,臨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末藥,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桔梗10兩,白芷10兩,甘草(炙)10兩,川芎(泡7次)半斤,山桂半斤,細辛半斤,川烏(炮)6兩,續斷(米泔浸)6兩,當歸6兩,牛膝(酒浸1宿)6兩,香附子(炒)6兩,花椒(去合口者,炒)5兩,赤芍藥(酒浸)9兩,澤蘭葉(去叉)9兩,白楊皮12兩(米柑浸1宿)。 主治:打破傷損,皮肉碎破,筋骨寸斷,瘀血壅滯,結腫不散,及婦人産後諸血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