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散。
每服2-3錢匕,用溫酒調下,空心。午時前各1服。如口乾舌澀,喉里煙生,鼻中卒痛,是佳應也;甚,即煎少許甘草湯解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明目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煩悶等症。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蒺藜散, 出處:《方症會要》卷三。 組成:白蒺藜、桃條、柳條。 主治:胃脘火痛、痰痛。
白蒺藜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二引《博濟》。 組成:白蒺藜(炒)、黑附子(炮)、羌活、川芎、黃耆各等分。 主治:腎臟風下疰,腳膝疼痛,或麻痹生瘡。
白蒺藜散,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松香(透明者,化開傾地上,候冷用)1兩,黃丹1兩,白蒺藜(炒)5錢,白鮮皮(炒)5錢。 主治:刀傷、人咬、狗咬及跌打損傷。
白蒺藜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地骨皮(去土)半兩,白蒺藜(去刺)半兩,旋覆花半兩,山茵陳半兩,白菊花半兩,鼠粘子1兩,石膏1兩。 主治:上焦虛熱,頭目昏疼,或眼赤腫,心胸煩悶。
白蒺藜散, 出處:《三因》。 組成:白蒺藜(炒,去角)1兩,防風1兩,甘草(生)1兩,僵蠶(去絲嘴)1兩(直者),南星1兩半(黑豆2合,青鹽半兩,水煮透,取出焙,不用鹽豆),甘菊花3兩(生)。 主治:腎臟風毒上攻,眼目赤腫,熱淚昏澀,胬肉攀睛。
白蒺藜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一引《聖惠》。 組成:白蒺藜(炒)2兩,芎藭2兩,山梔子(去皮)1兩3錢,防風(去蘆)1兩3錢,萆薢(炒)2兩,羌活(去蘆頭)2兩,白芷(炒)2兩,升麻2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遠志(去心)1兩1錢,菖蒲(九節者,泔浸,切,焙乾)1兩1錢,蔓荊實1兩1錢,細辛(去苗葉,微炒)1兩1錢,茵芋(去粗莖)1兩1錢,芍藥1兩1錢,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乾)1兩1錢,龍骨(刮去土)1兩1錢,人參1兩1錢,當歸(切,焙)1兩1錢,桂(去粗皮)1兩1錢,白朮(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枚,甘草(炙,銼)1兩半,桔梗(切,焙)1兩半。 主治:大風惡疾,或二年三年眉須墮落者,手足疼悶,骨節煩腫,面色黑,皮肉漸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