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邪
熱邪為中醫病因學說中「六淫」之一,屬外感病邪範疇,其性質與火邪相近,兩者常並稱「火熱之邪」。然熱邪多指外感溫熱病邪,而火邪則涵蓋內生與外感之火。熱邪致病特徵鮮明,多表現為陽熱、亢奮、躁動之象,易耗傷津液、擾動氣血,甚至化火成毒。
致病特點
- 陽熱性狀顯著:
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致病多見高熱、面赤、煩渴、汗出、脈洪數等實熱證候。若熱邪上攻頭面,可致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燔灼肌膚則見局部紅腫焮痛,如癰瘡疔癤。 - 易傷津耗氣:
熱邪迫津外泄,故見大汗、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若津虧嚴重,可進一步耗氣,形成氣陰兩傷,表現為神疲、氣短、舌紅少苔。 - 動血生風:
熱邪熾盛可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導致吐血、衄血、發斑等出血症狀;若熱極生風,則見高熱抽搐、頸項強直,如小兒急驚風或溫病中的「熱極動風」證。 - 擾亂神明:
熱邪入裏,內陷心包,可擾亂心神,輕則心煩失眠,重則譫語狂躁、神昏不省人事,如溫病中的「逆傳心包」或傷寒陽明腑實證。
臨床表現
熱邪致病範圍廣泛,因侵襲部位不同而症狀各異:
- 表熱證:發熱重、惡寒輕、口渴、舌邊尖紅、脈浮數,常見於風熱感冒。
- 肺熱證:咳嗽痰黃、氣喘息粗,甚則鼻翼煽動,如肺熱壅盛。
- 胃腸熱結:腹痛拒按、便秘溲赤,或下利臭穢,如陽明腑實證。
- 肝膽濕熱:脅痛口苦、黃疸、陰部濕疹,如肝膽濕熱下注。
與火邪之異同
熱邪與火邪同屬陽熱性質,但火邪既可外感亦可內生(如五志化火),且火性更為峻烈,易致瘡瘍腫毒、狂躁譫妄等重症。熱邪則多指外感溫熱病邪,病勢較火邪稍緩,然兩者在臨床上常相互轉化,如熱邪積聚可化火,火邪退減可轉為餘熱未清。
相關病理產物
熱邪久留或熾盛,可能衍生其他病理性質:
- 熱毒:熱邪壅盛成毒,表現為壯熱、局部潰爛化膿,如熱毒熾盛之疔瘡。
- 痰熱:熱邪煉液為痰,痰熱互結於肺則見咳喘痰黃稠,在心神則見癲狂。
- 瘀熱:熱灼血瘀,導致斑疹紫暗、痛處固定,如溫病中的「熱入營血」證。
熱邪為中醫外感病機之關鍵,其傳變與兼夾需結合臟腑氣血辨證,方能準確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