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熱邪是中醫學[1]病因之一,是指人體內熱[2]量過盛所致的病理變化。熱邪的致病特點是出現熱性、陽性的實證[3],多與火邪[4]並稱或混稱。臨床多見發熱[5]息粗[6]、紅腫、焮痛、便秘等症狀。

熱邪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外感六淫之邪:熱邪最常見的病因是外感六淫之邪,其中以夏季暑熱最為常見。暑熱之邪最易傷及人體的陽氣,導致陽氣過盛,出現發熱、口渴、汗出、煩躁等症狀。
  • 內生臟腑之熱:熱邪也可以由人體內部臟腑產生,如心火肝火胃火等。心火過盛,可導致心煩、失眠、多夢、口舌生瘡等症狀;肝火過盛,可導致頭痛目赤耳鳴口苦、咽干等症狀;胃火過盛,可導致胃脘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等症狀。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也是導致熱邪產生的重要原因。過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可導致脾胃積熱,出現口乾口苦、大便秘結等症狀;過食生冷、寒涼之品,可導致寒邪內生,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也可導致熱邪產生。長期情志抑鬱,可導致肝氣鬱結,化火生熱,出現頭痛、目赤、耳鳴、口苦、咽干等症狀。

熱邪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發熱:熱邪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發熱。熱邪發熱的程度一般較高,常伴有口渴、汗出、煩躁等症狀。
  • 口乾:熱邪可導致津液耗傷,出現口乾、咽干等症狀。
  • 便秘:熱邪可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出現便秘等症狀。
  • 尿黃:熱邪可導致小便短赤、色黃等症狀。
  • 舌紅:熱邪可導致舌質紅、苔薄黃等症狀。
  • 脈數:熱邪可導致脈數、有力等症狀。

熱邪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熱邪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熱邪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參考資訊


  1. 中醫_中醫百科_中醫學基礎_中醫知識匯總-a+醫學百科

  2. 內熱 | 內熱的症狀和治療【 小A醫學百科 - lifepedia

  3. 法律實證主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 火邪_火邪的治疗_医学百科

  5. 惡寒發熱 - A+醫學百科

  6. 息粗 - A+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