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中醫方劑學》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中醫方劑[1]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中醫藥物配伍規律和應用方法的一門學科。方劑學的基本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類別、性味[2]、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等。

中醫方劑學起源於古代,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對方劑的記載,如“上工治未病,其次治已病,其次治瘕積聚,其次治已病,其次救危急”。《傷寒[3]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方劑學專著,它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方劑學經驗,並對方劑的組成、類別、性味、功效、主治等作了詳細的論述。

中醫方劑學在唐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方劑學著作,如《千金方[4]》、《外台秘要》、《本草綱目[5]》等。明清時期,中醫方劑學繼續發展,湧現出許多新的方劑,如《溫病條辨》、《醫宗金鑒[6]》等。

現代中醫方劑學在繼承傳統方劑學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醫學的先進技術,並結合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醫方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中醫方劑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在臨床各科的治療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中醫方劑學的發展,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方劑著作。《中醫臨床參考叢書》之一。江蘇新醫學院主編。本書為1964年中醫學院二版教材的修訂本,首為方劑總論,次為各論,共21章。分述各類方劑的組成、類別及其主要成方。選方約300餘首,列述各方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及方解等,並附方歌、複習思考題及索引。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一部全面系統的中醫方劑學專著,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全書分為方劑總論和各論兩部分。方劑總論包括方劑的組成、類別、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等內容。各論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腫瘤科、急救科等各科常用方劑。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 內容全面系統,涵蓋了中醫方劑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
  • 實用性強,選方精當,並附有方歌、複習思考題及索引,便於讀者學習和使用。
  • 編排合理,圖文並茂,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

本書可供中醫藥院校學生、中醫臨床醫師、中醫藥科研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參考。

參考資訊


  1. 中藥方劑 - A+醫學百科

  2. 性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 傷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 千金方 - 搜狗百科

  5. 本草纲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6. 御纂医宗金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