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目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目昏
證名,見於《素問玄機原病式》,又稱「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目茫茫」、「目(目巟)(目巟)」、「視物(目巟)(目巟)」,指視物模糊不清的證候。
中醫理論基礎
《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受五臟六腑之精氣濡養,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或邪氣上擾,皆可導致目昏。
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
-
氣血兩虛
- 病機:久病體虛,氣血不足,目失所養。
- 症狀:視物模糊,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
- 治法:補益氣血。
- 方藥: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減。
-
心營虧損
- 病機:心血不足,神氣虛弱,目竅失養。
- 症狀:視物昏花,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淡紅,脈細弱。
- 治法:養心安神。
- 方藥:補心湯(人參、麥冬、五味子、當歸、生地、遠志、酸棗仁)加減。
-
肝氣鬱結
- 病機: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影響目絡。
- 症狀:視物模糊,脅肋脹痛,情緒抑鬱,脈弦。
- 治法:疏肝解鬱。
- 方藥: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陳皮、白芍、川芎、甘草)加減。
-
肝腎陰虛
- 病機: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濡養。
- 症狀:視力減退,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補肝腎。
- 方藥:一貫煎(生地、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川楝子)加減。
-
氣滯血瘀
- 病機:氣血瘀滯,玄府閉塞,目絡不通。
- 症狀:視物昏蒙,或有固定黑影,舌暗或有瘀斑,脈澀。
- 治法:活血化瘀。
- 方藥: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甘草)加減。
-
風火痰濕上擾
- 病機:風、火、痰、濕等邪氣上犯清竅,阻滯目絡。
- 症狀:視物昏花,或伴頭暈目眩、胸悶嘔惡、舌苔厚膩等。
- 治法:祛風清熱、化痰除濕。
- 方藥:依證選用天麻鉤藤飲、溫膽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加減。
-
外傷所致
- 病機:眼部受外力損傷,氣血瘀滯,影響視覺功能。
-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明目。
- 方藥:桃紅四物湯或通竅活血湯加減。
其他相關因素
- 年老體衰:肝腎漸虧,精血不足,常見於老年性視力衰退,可選用杞菊地黃丸加減。
- 過度用眼:久視傷血,導致肝血不足,宜養血明目,如四物湯加枸杞、菊花。
目昏一證,病因複雜,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結合整體辨證,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