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瀉(又稱熱洩、火瀉、火洩)是中醫辨證中的一種洩瀉類型,主要由熱邪蘊結腸胃,迫津下注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熱迫大腸」,導致傳導失常,水穀並下,發為瀉痢。以下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療方藥等面向詳述:
病因病機
- 外感熱邪:暑熱或濕熱之邪侵襲腸胃,蘊結化火,下迫大腸。
-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積滯化熱,或誤食腐敗有毒之物(如食物中毒),損傷腸絡。
- 情志化火:肝鬱化熱,橫逆犯脾,形成「肝火乘脾」之證。
- 陰虛內熱:素體陰虛,虛火內熾,灼傷腸液,致大便黏滯不爽。
臨床表現
- 主症:
- 腹痛陣作,腸鳴漉漉,瀉下急迫,糞色黃褐稠黏,或如水注,甚則米穀不化。
- 肛門灼熱疼痛,便後後重感(排便不盡感)明顯。
- 兼症:
- 身熱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澀痛。
- 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象滑數或洪數(熱盛則脈數有力)。
- 古籍佐證:
《丹溪心法》描述:「熱瀉,糞色赤黃,肛門焦痛,糞出谷道猶如湯燒」,形象點出熱邪灼傷肛門的特徵。
辨證分型與治療
中醫治則以清熱化濕、調氣止瀉為主,依兼證不同選方:
-
濕熱下注證
- 方藥: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清熱燥濕,緩急止痛;若濕重加滑石、車前子利濕分清。
- 加減:若表裡俱熱,用柴葛芩連湯(柴胡、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清腸。
-
暑熱傷津證
- 方藥:香連丸(黃連、木香)清熱行氣,合加味四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加黃芩)分利濕熱。
-
氣虛夾熱證
- 方藥:衛生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黃連)益氣健脾,佐以清熱。
-
陰虛火動證
- 方藥:升陰丸(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等)滋陰降火,慎用苦寒以防傷陰。
與西醫疾病關聯
熱瀉常見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中醫稱「赤白痢」)或食物中毒等疾病,尤其夏季濕熱環境下易發。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如痢疾兼裡急後重者,需加檳榔、枳實調氣;若熱毒熾盛見膿血便,則用白頭翁湯清熱解毒。
鑑別診斷
- 寒瀉:瀉下清冷,腹痛喜溫,舌淡苔白,脈沉遲。
- 食滯瀉:酸腐臭穢,噯氣厭食,瀉後痛減,苔厚膩。
- 脾虛瀉:病程長,食少倦怠,大便溏薄,脈弱。
熱瀉為實熱證,須區分虛實與兼夾病機,方能精準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