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丸

白附子丸

BAI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脾經 20%
心經 20%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附子丸方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止痙,化痰散結: 白附子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痙攣、痰多咳嗽等症,白附子能有效驅散寒邪,舒筋活絡,使痰液易於排出。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白附子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天南星、半夏等配伍,可以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白附子可助天南星化痰止咳,與半夏相配可消痰散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附子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的功效。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藥性溫熱,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對於陽虛氣衰、寒凝血瘀所致的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白附子丸中使用附子,旨在溫陽散寒,改善體質,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附子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

  • 崩漏不止:指婦女非經期子宮出血,量多勢急為「崩」,淋漓不斷為「漏」。此處病程長(經年),且其他藥物無效,顯示病情複雜或體質特殊。
  • 脈濡微:濡脈主濕盛或氣虛,微脈則為氣血虛弱之象,提示患者可能兼有陽虛不固或寒濕內阻的病機。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

  1. 温陽化痰

    • 白附子(炮)、天南星(炮)、半夏:三者均為辛溫之品,炮製後毒性減而善祛風痰、燥濕痰。白附子尤擅上行頭面祛風痰,天南星、半夏則長於化痰散結,針對痰濕內阻、氣血不暢之病機。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助陽化氣,以固攝下元,改善氣虛不攝之崩漏。
  2. 散寒通絡

    • 細辛、川芎、白芷:辛溫走竄,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細辛善祛深伏寒邪,川芎為血中氣藥,白芷兼能燥濕,三者協力疏通經絡氣血,解除寒濕凝滯。
  3. 清熱制約

    • 寒水石(煅):性寒,煅後減其寒性而保留清熱之效,在此方中制約溫藥之燥烈,避免過熱傷陰。
  4. 健脾滲濕

    • 白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水,助痰濕從小便而去,同時安神寧心,間接調和氣血。
  5. 熄風通竅

    • 白僵蠶(炒):祛風化痰、通絡止痙,輔助調節氣機。
    • 麝香:芳香開竅、活血散結,少量用之可增強全方藥力貫通之效。
  6. 生薑汁製丸

    • 生薑汁既能解毒(制半夏、南星之毒),又能溫中止嘔、散水氣,增強化痰濕之功。

(二)治療機理推論

此方針對「痰濕挾寒、氣血失調」之崩漏:

  1. 痰濕阻絡:長期崩漏不止,除氣虛不攝外,痰濕內阻亦可導致血不歸經。方中半夏、南星、白附子等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從根源減少痰濕生成。
  2. 寒凝血滯:脈微提示陽虛,寒凝血瘀則崩漏難止。肉桂、細辛、川芎等溫通經脈,散寒活血,使氣血得溫而暢行。
  3. 標本兼顧
    • 治標:麝香、川芎活血通絡,直接改善血行;寒水石清熱防溫燥太過。
    • 治本:溫陽(肉桂)、化痰(半夏等)、健脾(茯苓)以調理體質。

(三)適用病證特點

  • 病機:陽虛痰濕內蘊,兼寒凝血滯。
  • 症狀:除崩漏外,或見頭暈沉重、肢冷畏寒、白帶清稀、舌淡苔白膩等。
  • 脈象:濡微或沉滑,反映濕濁與氣血不足並存。

三、總結

白附子丸以溫陽化痰為主,輔以散寒通絡、健脾清熱,適用於痰濕寒凝所致的頑固性崩漏。其組方體現「通因通用」思路,通過疏通痰瘀、溫化寒濕以恢復氣血循行,非單純收澀止血,故對「諸藥不效」者或具奇效。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洗7遍,生薑汁制)3分, 天南星(炮)3分, 寒水石(煅)3分, 細辛(去葉土)3分, 白茯苓(去皮)3分, 白僵蠶(炒,去絲嘴)3分, 肉桂(去粗皮)3分, 白附子(炮)3分, 川各3分, 香白芷1分, 麝香1分(別研)。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用溫熱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氣喘小兒驚巒腦炎慢性鼻炎病毒性腦膜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抽搐暈眩打噴嚏頭痛多痰眼睛模糊流鼻涕白痰,白鼻涕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白附子丸, 出處:《濟陰綱目》卷三。 組成:白附子4兩,附子2兩,黃狗骨頭4兩(燒灰)。 主治:婦人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

白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天南星(生)、天麻、半夏(湯洗7遍)、川烏頭(生,去皮臍)、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主治:風虛痰盛,頭目昏眩。

白附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白附子3錢,龍腦(研)1錢,麝香(研)1錢,蠍梢(微炒)7枚,天南星(炮)1兩,白僵蠶(微炒)1錢,凝水石(煅過,研)1兩半。 主治:腦風。鼻息不通,時流清涕,多嚏不已。

白附子丸, 出處:《聖惠》卷十九。 組成:白附子1兩(炮裂),白僵蠶1兩(微炒),膩粉1分,天南星3分(炮裂),白花蛇1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防風1兩(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赤箭2兩,麝香1兩(細研),白朮半兩,羚羊角屑3分。 主治:風痙口噤,身體強直,迷悶不識人。

白附子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白附子1分(炮裂),白僵蠶1分(微炒),烏蛇3分(酒拌,炙令黃),牛黃1分(細研),乾蠍半兩(微炒),麝香1分(細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青黛半兩(細研),蟾酥半錢,蜣蜋1分(微炒,去翅足),天漿子21枚(內有物者)。 主治:小兒急驚風,手足抽掣。

白附子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 組成: 白附子丸(《聖惠》卷四十。)出處:《聖惠》卷四十。組成:白附子3分,白芷3分,杜若3分,赤石脂2兩,桃花2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甜瓜子1兩(微炒),牛膝1兩(土苗),雞糞白3分(微炒),白石脂2兩,遠志3分(去心),葳蕤3分。主治:令人面潔白媚好。 。 主治:令人面潔白媚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