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附丸

棗附丸

ZAO F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之效,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適用於寒性體質,手足冰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2. 補益脾腎: 附子入腎經,亦可補益脾陽,對於脾腎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棗附丸以大棗甘溫益氣,與附子相輔相成,溫陽而不燥,補益而不滯,達到溫陽散寒、補益脾腎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附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棗附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諸虛不足:適用於各種因氣血陰陽不足引起的虛弱症狀
  • 臟腑不調:調理臟腑功能失調
  • 脾氣虛弱:改善脾胃氣虛導致的消化吸收功能減退
  • 大腸冷滑:治療因中焦虛寒導致的腸道滑泄
  • 臟腑洩瀉:治療內臟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
  • 米谷不化:治療消化不良、食物未經充分消化便排出
  • 飲食短氣: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欲不振、進食後氣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1. 大附子(3個)

    • 為本方君藥,具有大補元陽、溫腎暖脾之效
    • 其辛熱之性可溫暖中下二焦,驅散陰寒
    • 回陽救逆,振奮元陽,改善脾腎陽虛諸症
  2. 晉棗(100個)

    • 作為臣藥,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 其甘溫之性緩和附子燥烈之氣
    • 棗肉為丸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

炮製方法原理

  • 分次煮製:分兩批晉棗先後煮製附子
    • 初步煮至五分軟,使藥性溫和滲透
    • 再煮至完全軟化,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 去皮臍:去除附子毒性較強的皮部
  • 焙乾搗末:便於藥性均勻分布
  • 棗肉為丸:發揮矯味、緩和及賦形多種作用

治療機制推導

  1. 溫補脾腎

    • 附子溫補脾腎之陽,改善臟腑功能低下
    • 晉棗補益脾胃之氣,兩者協同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2. 固澀止瀉

    • 附子的溫陽作用能固攝大腸
    • 改善因陽虛導致的大腸冷滑、慢性泄瀉
  3. 益氣養血

    • 晉棗補中益氣資生化之源
    • 附子振奮陽氣促進氣血生成
  4. 標本兼治

    • 附子治本(溫補陽氣)
    • 晉棗治標(改善消痩、食少症狀)

此方體現了中醫"益火補土"的治療思路,通過溫補腎陽來增強脾胃功能,適用於脾腎陽虛導致的各種虛損症狀。方中藥味雖少,但配伍精當,攻補兼施,形成一個完整的治療體系。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3個,晉棗100個。
資血氣,進飲食。益脾 壯氣。
上用晉棗五十個,煮附子至五分軟,去皮臍,別用晉棗五十個,再煮附子軟,切片,焙乾、搗為細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嗜眠症(嗜睡症)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棗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六引《局方》。 組成:大附子3個,晉棗100個。 主治:資血氣,進飲食。益脾壯氣。主治:諸虛不足,臟腑不調。脾氣虛弱,大腸冷滑,臟腑泄瀉,米谷不化,飲食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