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附湯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附子為辛熱之品,入心、腎、脾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通脈止痛。
其溫陽之力,可溫煦心陽,回陽救逆,用於寒邪入於心,陽氣衰微之症,如陽虛厥脫、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微欲絕等。
其通脈之力,可溫通經脈,活血化瘀,用於寒邪凝滯經脈,肢體麻木、疼痛,或寒濕阻滯,腰膝冷痛等。
因此,丁附湯中以附子為君藥,可助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達到治病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附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吐瀉虛脫,成慢驚風」,乃針對脾胃虛寒、陽氣衰微之證。小兒臟腑嬌弱,吐瀉過度易耗傷津液與陽氣,導致「虛脫」,甚則土虛木亢,引發「慢驚風」(以肢體搐搦、神疲昏睡為特徵)。此方以溫補脾腎、回陽固脫為核心,契合小兒慢驚「因寒因虛」的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基方「治中湯」的底層作用
治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即《傷寒論》理中湯的別稱,具溫中散寒、健脾益氣之功。其組成:- 乾薑:溫中焦脾胃之陽,散寒止瀉。
- 人參、白朮、甘草:補脾益氣,固守中州,助運化而止吐瀉。
加味藥「丁香、附子」的增效邏輯
- 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能降逆止嘔,溫腎助陽,針對吐瀉後胃氣上逆與下焦虛寒。
- 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補火助土。與乾薑協同(附子無乾薑不熱),既溫脾陽又補腎陽,破解「虛脫」之危,且能熄內風(慢驚風之根源在陽虛風動)。
「冷服」的用藥巧思
冷服之法,乃逆向施治:- 虛寒證本宜熱服,但此處慮及患兒胃氣虛弱,熱藥易激發嘔吐。
- 冷服使藥性緩和,順應胃氣,待藥液入腹後逐漸溫化,發揮「同氣相求」之效(寒藥引導熱性直達深層寒邪)。
綜論方義
此方從「太陰(脾)—少陰(腎)」二經著手,以治中湯補土,丁香、附子暖水火之臟,共奏溫陽固脫、抑肝熄風之效。其組方嚴謹,層次分明:先復中焦陽氣以斷吐瀉,再溫下焦元陽以救虛脫,標本兼治,契合小兒慢驚風「虛寒為本,風動為標」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治中湯加丁香、附子。
須冷服。蓋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丁附湯,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臍)。 主治:小兒吐瀉虛脫,成慢驚風。
丁附湯,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組成:治中湯加丁香、附子。 主治: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