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化痰: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氣機,解除痰液阻塞,並能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液生成。
- 健脾和胃: 導痰湯常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而陳皮還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防止痰濕的產生,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消積,化痰止咳: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行氣消積,並能促進痰液的排出,有助於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加味導痰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也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枳實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協同作用,增強化痰止咳的療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加味導痰湯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能有效清除肺部痰濕,改善呼吸道通暢。
- 降逆止嘔:半夏除了化痰外,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加味導痰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燥熱性質的藥物,如乾薑、麻黃等,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不適,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寧心安神的作用。痰濁多因脾虛濕困、肺失清肅所致,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痰濁,有助於改善咳嗽痰多、呼吸不暢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加味導痰湯中,其他藥材如半夏、陳皮等,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的作用,茯苓則能促進脾胃運化,使藥效更易發揮,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理氣平喘的效果。
加味導痰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燥濕化痰、散結止痛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其辛散之性可以宣肺化痰,溫燥之性可以燥濕止咳,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者有較佳療效。
此外,天南星亦可散結止痛,對於因痰濕凝聚導致的胸痛、胸悶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天南星在加味導痰湯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助於清除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加味導痰湯主要治療咳嗽、痰多,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可以調和諸藥,減輕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之功,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幫助痰液的排出,進一步改善咳嗽痰多的症狀。同時,甘草還可以緩解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護人體健康。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壅肺、咳嗽痰稠難咯者,竹瀝可以有效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
- 潤燥生津: 竹瀝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可以滋潤肺燥,緩解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症狀。對於因肺燥引起的咳嗽乾咳,竹瀝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
綜上所述,竹瀝在加味導痰湯中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潤燥生津,有助於改善咳嗽痰多、痰稠難咯等症狀。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文蛤,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脾經,具有清熱化痰、利濕解毒之效。對於熱痰、黃稠痰等症狀,文蛤可以起到清熱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呼吸道黏液分泌過多,緩解痰多咳喘等症狀。
- 滋陰潤燥: 文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可以滋陰潤燥、養血生津,有助於改善因肺燥津虧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
因此,在加味導痰湯中加入文蛤,可以發揮清熱化痰、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痰多、咳嗽、咯血等症狀,提高藥效。
加味導痰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化痰: 白芥子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溫肺散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寒痰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2. 溫脾開胃: 白芥子亦能溫脾開胃,對於痰多而兼脾胃虛寒者,可促進消化吸收,增強機體抵抗力。
因此,白芥子在加味導痰湯中起到宣肺化痰、溫脾開胃的雙重作用,對於寒痰阻肺、脾胃虛寒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導痰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咽喉生瘡,舌上有白苔,久不癒,屬痰飲者」,其病機關鍵在於「痰飲阻滯」。產後氣血虧虛,若兼痰濕內蘊,痰隨氣逆,上壅咽喉,則生瘡腫;痰濕熏蒸於舌,則見白苔黏膩。此證非單純火毒或陰虛所致,故以祛痰化飲為核心,兼行氣開鬱,使痰消氣順而病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導痰逐飲
- 大天南星(薑汁製):辛溫燥烈,專化經絡頑痰,薑製減其毒性,增其化痰止嘔之效,針對痰飲壅滯咽喉之實證。
- 大半夏(生用):生半夏化痰力峻,降逆散結,直折痰飲上逆之勢,與南星協力開痰結。
2. 輔助結構:行氣燥濕
- 枳實(麩炒):破氣消積,化痰除痞,疏通中焦氣機,使痰無以留滯。
- 赤茯苓:淡滲利濕,導痰飲從小便而出,與枳實形成「痰氣並治」之局。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脾胃運化以杜絕生痰之源。
3. 佐使調節:降氣和胃
- 沈香、木香:沈香沉降納氣,引痰下行;木香行三焦滯氣,二者一降一行,調節氣機升降。
- 桔粳(或為桔梗之誤):若為桔梗,則宣肺提壺揭蓋,助痰濕外達;若為「粳米」,則和胃護中,緩藥性之峻。
4. 煎服法深意
- 生薑自然汁:既可解半夏、南星之毒,又能溫胃化痰,強化止嘔之功。
- 文武火煎、不攪動:避免藥性散亂,尤其針對南星、半夏等藥,緩煎取其醇厚之性,專攻痰飲。
- 後續服治中湯加沈香:痰消後轉以溫中健脾(如人參、白术、乾薑等),鞏固脾胃,防痰復生。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產後痰飲咽瘡,然其組方邏輯實為「痰氣並治」之典範。凡痰濕壅滯中上二焦,見胸膈痞滿、喉中痰鳴、舌苔白厚膩者,無論是否產後,皆可辨證施用。其力偏峻,適合痰飲實證,若兼氣虛或陰傷則需加減。
治療原理總結
以「導痰湯」(南星、半夏、枳實、茯苓、陳皮)為基底,加重化痰(生半夏)、增行氣(沈香、木香),形成「滌痰—行氣—降逆—利濕」之合力,使痰飲從氣化、下竅分消,咽喉之瘡遂因痰去氣暢而癒。
傳統服藥法
大天南星(薑汁浸3日,銼,曬乾)1兩, 大半夏(生用)1兩, 枳實(麩炒,去瓤)半兩, 桔粳半兩, 赤茯苓半兩, 沈香半兩, 木香半兩, 陳皮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生薑自然汁1呷,同煎至6分,去滓,澄清汁服。此藥煎時不要攪動,須文武火煎。服此藥後,卻服生料治中湯加沈香,更入生薑煎,濾取澄清,水中浸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導痰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二。 組成: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枳實、黃連、川芎。 主治:軀脂經閉。
加味導痰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四。 組成:陳皮、枳實、半夏、茯苓、南星、甘草、竹瀝、大蛤殼、白芥子。 主治:産後咽喉生瘡,舌上有白苔,久不癒,屬痰飲者。
加味導痰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四十五。 組成:南星(薑湯泡)2錢,半夏(薑湯泡)2錢,枳實(麸炒)1錢,黃芩1錢,橘紅1錢,茯苓1錢,天麻7分,全蠍7分,黃連7分,甘草4分。 主治:痰迷心竅,發癇。
加味導痰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引《經驗秘方》。 組成:大天南星(薑汁浸3日,銼,曬乾)1兩,大半夏(生用)1兩,枳實(麸炒,去瓤)半兩,桔粳半兩,赤茯苓半兩,沉香半兩,木香半兩,陳皮半兩。 主治:反胃嘔吐。
加味導痰湯, 出處:《喉科心法》。 組成:陳皮(去白)2錢,茯苓2錢,枳殼(炒)2錢,真膽星2錢,杏仁(去皮尖,炒,研)2錢,桔梗2錢,桑白皮1錢半,法夏4錢,甘草1錢半(或加石膏知母瓜蔞霜老薑汁)。 主治:咽喉痛失音,起於4-5日,肥人痰多體實者。
加味導痰湯,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茯苓、半夏、南星、枳實、黃芩、白朮、陳皮、甘草、桔梗、黃連、瓜蔞仁、人參。 主治:濕熱痰飲,頭痛眩暈,心惕怔忡,昏沉多卧;內傷七情,致痰迷心竅,神不守捨,而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日出涎沫,名曰挾痰或吐痰,或氣口大滑於人迎,其人喜暗惡明,痰證而致多卧,喜朝裏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