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蒲散

敗蒲散

BAI P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8%
肺經 15%
脾經 13%
小腸經 6%
腎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4%
膽經 2%
膀胱經 1%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小腸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敗蒲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敗蒲散主治濕熱蘊結、血瘀阻滯所致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緩解濕熱所致的皮膚紅腫、灼熱等症狀。
  2. 活血化瘀:牡丹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去除濕熱所致的瘀血,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改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

因此,敗蒲散中加入牡丹皮,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有利於治療濕熱蘊結、血瘀阻滯所致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敗蒲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調經: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敗蒲散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經期不順等症,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行,改善經血運行不暢,達到調經止痛之目的。
  2. 緩解藥性: 敗蒲散中其他藥材,如敗醬草、蒲公英等,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當歸溫補脾胃,能中和寒涼藥性,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傷害,使藥效更加平和,提高療效。

敗蒲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敗蒲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狀,而川芎的疏散風寒作用可以幫助驅散風寒濕邪,減輕瘙癢症狀。

二、活血化瘀,促進藥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藥液流通,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敗蒲散中包含多種藥材,川芎的活血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敗蒲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其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效。敗蒲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或血淋,赤芍在此方中主要起到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濕熱引起的尿路炎症和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

此外,赤芍與其他藥物如敗醬草、蒲公英等相配伍,可以增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進一步促進疾病的康復。

敗蒲散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敗蒲散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淡豆豉能清解濕熱,消解毒邪,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2. 利水消腫: 淡豆豉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排泄體內積聚的濕熱,促進水液代謝,緩解因濕熱導致的肢體腫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與敗蒲散中其他利水消腫的藥物配合,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達到治病之目的。

敗蒲散中包含蒲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清熱利濕: 蒲黃性涼,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敗蒲散為清熱利濕之劑,蒲黃可助其清解濕熱,促進排泄,達到治療濕熱蘊結之目的。
  2. 活血化瘀: 蒲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敗蒲散中可能存在瘀血阻滯的情況,蒲黃的活血化瘀作用能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敗蒲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敗蒲散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火解毒,幫助止血。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滋陰養血,可以緩解熱毒傷陰、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症狀。敗蒲散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補益氣血,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敗蒲散方中含有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敗蒲散主治熱結便祕,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使積熱得以排出,緩解便祕症狀。
  2. 引藥下行: 芒硝性重,入下焦,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導入腸道,加強其瀉熱通便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敗蒲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消脹:橘皮性味辛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咳之效。敗蒲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大便溏薄等症。橘皮能理氣消脹,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解除濕熱鬱結,緩解脘腹脹滿。
  2. 助脾運化:橘皮能健脾開胃,助脾運化水濕。敗蒲散中含有敗醬草、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容易傷脾胃。橘皮能起到保護脾胃、促進運化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敗蒲散方中包含桃仁,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之效。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功。方中以敗醬草清熱解毒,蒲公英利濕消腫,搭配桃仁破血行瘀,可有效改善濕熱瘀阻所致的症狀,如癰疽腫毒、乳癰、腸癰等。此外,桃仁還可潤腸通便,有助於清除腸道積熱,促進傷口癒合。因此,敗蒲散中加入桃仁,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功效,達到治病求本的目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蒲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範疇

  1. 傷折內損,瘀血不散
    此症見於跌打損傷、挫傷或骨折後,局部氣血瘀滯,血脈不通,導致腫脹疼痛、青紫瘀斑等。方中強調「內損」,暗示並非僅表淺瘀傷,而是深層組織或臟腑氣血受阻之證。
  2. 婦人血澀內瘀不散,疼痛者
    婦女因氣滯血瘀(如經期不調、產後惡露不盡)導致內瘀積聚,引發少腹疼痛、經行不暢等。此處「血澀」強調血液運行澀滯,與「瘀血」互為因果。

核心病機瘀血阻絡,氣血不通,治法以「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為主。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邏輯

  1. 敗蒲(敗蒲黃)

    • 傳統認為其性涼散,能「散血消腫」,針對瘀血熱結之證。《本草綱目》載其可治「撲損瘀血」。
    • 與「麻甑帶」(舊麻布)同用,取其收斂止血之效,防止活血過度出血,同時麻布纖維有助於「破瘀散結」。
  2. 亂髮燒灰(血餘炭)

    • 炭性止血,兼能化瘀,《本經》言其「主五淋,大小便不通,利水道,破瘀血」。與敗蒲、麻甑帶共奏「止血不留瘀」之效。
  3. 當歸、赤芍、桃仁

    • 當歸(銼炒):活血補血,調和營血,防祛瘀傷正。
    • 赤芍:涼血散瘀,配合當歸增強「活血止痛」之力。
    • 桃仁(去皮尖炒):破血逐瘀,《傷寒論》桃核承氣湯即用其治下焦蓄血。此處49枚取奇數屬陽,強調「破血行氣」之勢。
  4. 桂心

    • 溫通經脈,辛散助氣血運行,與赤芍一溫一涼,調和血分寒熱,防涼藥過度冰伏瘀血。

製劑與服法原理

  • 酒水同煎:酒性辛熱,能「行藥勢、通血脈」,助藥力直達病所。
  • 不拘時候服:因瘀血疼痛發作不定時,故強調頻服以持續藥效。

全方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
    • 動血藥(桃仁、赤芍、當歸)與止血藥(血餘炭、麻甑帶)並用,體現「化瘀防出血」的治療思維。
  • 寒溫並調
    • 赤芍涼血,桂心溫通,防單純涼遏或溫燥之弊,適應複雜瘀血病機(如婦人血澀兼寒熱錯雜)。

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以「破瘀為主,兼顧止血」,針對深層瘀血日久瘀滯之證。其邏輯類似《金匱要略》下瘀血湯(大黃、桃仁、䗪蟲),但敗蒲散更側重:

  1. 緩消漸散:無蟲類藥峻猛,適合體弱者或婦科瘀血。
  2. 兼調氣血:當歸補血、桂心行氣,避免純攻伐傷正。

對於「傷折內損」,可視為古代創傷後內服散瘀之基礎方;對於「婦人血澀」,則反映中醫「血以通為補」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敗蒲1握(細銼),舊麻甑帶1握(細銼),亂發1雞子大(燒灰),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桃仁49枚(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小盞,酒1小盞,煎至1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敗蒲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敗蒲1握(細銼),舊麻甑帶1握(細銼),亂發1雞子大(燒灰),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桃仁49枚(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 主治:馬墜傷損,內有瘀血,筋骨疼痛,腹中(疒丂)刺不可忍。

敗蒲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敗蒲1兩半(燒灰),牡丹1兩,當歸1兩(銼,微炒),川芎1兩,赤芍藥1兩,豉心1合,蒲黃半兩,生乾地黃1兩,川朴消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傷折內損,瘀血不散。婦人因血澀內瘀不散,疼痛者。

敗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敗蒲1兩,白朮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1兩(銼,微炒),艾葉半兩(微炒),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妊娠5-6日,忽患腹內(疒丂)刺痛,兼有惡血下,日夜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