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加減湯

BU ZHONG YI QI JIA J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16%
肺經 14%
腎經 9%
肝經 9%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胃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效。方中以黃耆為君藥,可補益中氣,提升機體免疫力,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抵抗力低下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升陽舉陷: 黃耆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可以提升陽氣,改善氣血循環,對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下垂、久瀉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黃耆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協同作用,增強補中益氣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對於氣虛乏力、食慾不振、脾胃虛弱等症狀,黨參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為補中益氣湯的基礎藥材,有助於整體提升元氣。

2. 協調藥性: 黨參性平和,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熱或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療效的發揮。

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之效。方中氣虛血弱,常伴有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當歸可補益心脾,促進血液生成,改善氣血不足,緩解相關症狀。
  2. 調和營衛: 當歸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方中氣虛多伴有營衛不和,容易出現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四肢乏力、倦怠嗜睡等症狀。當歸可調節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相關症狀。

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補中益氣湯以補氣健脾為主,白朮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達到補中益氣的效果。
  2. 燥濕利水,助氣行水:補中益氣湯常用於氣虛乏力、脾氣虛弱、水濕內停等症。白朮的燥濕利水功效能幫助去除體內濕氣,有利於氣機運行,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補氣健脾,達到整體療效。

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加入天麻,主要考量其祛風止痙之效。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能平肝熄風,止痙定眩。 補中益氣湯主治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若患者伴有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肝風內動之症,則可加入天麻以緩解肝風所致之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此外,天麻亦可助益補中益氣湯補益氣血之功,使補益效果更顯著。

補中益氣加減湯是在傳統補中益氣湯基礎上進行加減而成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體力疲乏、食慾不振等。在某些情況下,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入鈎藤這一藥材。鈎藤性微寒、味甘苦,歸肝經,主要功效為平肝熄風、清熱安神。在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加入鈎藤,多是針對伴有肝風內動或肝火上升的脾虛患者。

例如,對於那些因脾虛導致水濕運化失常,進而影響肝臟疏泄功能,出現頭暈目眩、易怒等肝風表現的患者,使用鈎藤可以起到平肝熄風的作用;對於脾虛兼有心煩失眠者,鈎藤又能發揮其安神之效。此外,鈎藤還有助於調節血壓,對於那些因脾虛而併發高血壓的患者也有一定幫助。總體而言,在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加入鈎藤,旨在通過平肝安神、調節血壓等作用,全面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補中益氣加減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能理氣健脾,化痰止咳。補中益氣湯本身為補氣升陽之劑,但氣機鬱滯則難以升發,陳皮加入能疏通氣機,使補氣之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補中益氣湯中諸藥皆屬溫燥,容易燥氣傷津。陳皮辛散之性可潤燥化痰,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之弊。

因此,陳皮在補中益氣加減湯中起著理氣健脾,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完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中益氣加減湯」,主要成分有:黃耆、黨參、當歸、白朮、天麻、鈎藤、陳皮。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鈎藤: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之功。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補中益氣加減湯」具有補氣、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止痛、安神等功效,主治氣虛眩暈、心悸、失眠、健忘、神疲等症。

氣虛眩暈是指因氣虛不足引起頭暈目眩的一種證候。氣虛是指人體內正氣不足,不能固攝陰陽、平衡臟腑,導致頭暈目眩。氣虛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頭重腳輕、耳鳴、心悸、乏力、倦怠等。

「補中益氣加減湯」通過補益氣血、活血化瘀、安神等作用,改善氣虛眩暈的症狀。黃耆、黨參、當歸等補益氣血,白朮、陳皮健脾益氣,天麻、鈎藤平肝息風,共同起到補氣、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止痛、安神的作用,從而緩解氣虛眩暈的症狀。

「補中益氣加減湯」是一首常用的中藥方劑,具有補益氣血、活血化瘀、安神等功效,主治氣虛眩暈、心悸、失眠、健忘、神疲等症。

傳統服藥法


炙耆白朮(土炒),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淮山(炒)1錢5分,扁豆(炒,杵)1錢,升麻(蜜炙)3分,陳皮6分,炙草7分。
如不止,加肉蔻霜1錢;寒,加乾薑4分。
加生薑2片,紅棗2枚,煎服。
不可利小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氣虛眩暈,症見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若氣虛兼有血虛,可加用熟地、白芍、川芎等;若氣虛兼有脾虛,可加用山藥、扁豆、蓮子等;若氣虛兼有痰濕,可加用半夏、白芥子、陳皮等。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大腸激擾綜合症暈眩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益氣加減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炙耆1錢5分,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歸身1錢5分,白朮(飯蒸)1錢5分,天麻1錢5分,鉤藤1錢5分,陳皮7分,炙草6分。 主治:氣虛眩暈。

補中益氣加減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四。 組成:炙耆1錢5分,白朮(土炒)1錢5分,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淮山(炒)1錢5分,扁豆(炒,杵)1錢,升麻(蜜炙)3分,陳皮6分,炙草7分。 主治:産後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