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大紅丸

洪氏大紅丸

HONG SHI DA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一盤珠》卷八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7%
肝經 16%
肺經 14%
胃經 12%
腎經 7%
膽經 4%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洪氏大紅丸中加入天麻,主要考量其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的功效。

天麻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天麻還能鎮靜安神,有助於緩解因肝風內動引起的躁動不安、失眠多夢等。

因此,在洪氏大紅丸中加入天麻,有助於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並提高藥效

洪氏大紅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解毒之功效。該方劑主治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生薑能溫中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殼等性寒,生薑可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品過於傷陽,避免藥物副作用。

洪氏大紅丸中加入天竹黃,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天竹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涼血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

方劑中,天竹黃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從而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同時,天竹黃亦可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炎症反應,減輕病患痛苦。

洪氏大紅丸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之效。
  2. 化痰止咳: 白附子亦有化痰止咳之效,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針對痰濕阻滯肺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起到疏風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

白附子在洪氏大紅丸方中,發揮著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化痰止咳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咳嗽、氣喘等症狀。

洪氏大紅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其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痰濁凝滯、經絡阻滯所致的咳嗽、哮喘、抽搐、半身不遂等症狀,皆有一定療效。

在洪氏大紅丸中,天南星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其祛風止痙的效果,同時也發揮其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洪氏大紅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其毒性入肝經,能祛風、止痛、解毒的功效。

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較強的鎮靜、止痛、抗炎作用,可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此外,全蠍還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等。

在洪氏大紅丸中,全蠍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達到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消腫解毒的療效。

洪氏大紅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多種藥理作用,適合用於治療某些疾病。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砷化鉛,其性質具有解毒、消腫、殺菌的功效。在傳統醫學中,雄黃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癬疾、皮膚病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

然而,雄黃的應用須謹慎,因為其含有的砷成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因此,在洪氏大紅丸的方劑中,雄黃的用量和使用方法必須嚴格控制,以確保其療效而減少副作用。此外,雄黃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也能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治療某些疾病時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雄黃的選用在洪氏大紅丸的組成中具有重要的療效意義。

洪氏大紅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該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白朮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率,從而達到改善氣血不足的效果。
  2. 固護中焦: 中焦乃脾胃之所在,白朮能固護中焦,防止脾胃虛寒,改善消化功能,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提升療效。

洪氏大紅丸方劑中包含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的功效。洪氏大紅丸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狀,茯神可有效緩解心神不寧,提高睡眠品質。
  2. 益氣補脾: 茯神亦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洪氏大紅丸中常加入其他補益藥材,茯神的加入可協同補脾益氣,提升藥效,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洪氏大紅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甘草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解毒、抗炎、止咳,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芩搭配,能增強黃芩的清熱燥濕之效。

總之,甘草在洪氏大紅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洪氏大紅丸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對於氣虛外感,症狀如乏力、倦怠、易感冒者,黃耆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
  2. 促進傷口癒合:黃耆能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科手術後或外傷患者,黃耆可以幫助傷口快速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總而言之,黃耆在洪氏大紅丸中起到補氣固表、促進癒合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促進身體康復。

洪氏大紅丸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為方中主藥之一。
  2. 清熱解毒: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鎮心安神的作用。

然而,硃砂含有汞,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會導致中毒,因此需謹慎使用,並遵醫囑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洪氏大紅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病後體虛微熱,及慢脾等症」,其核心在於調理小兒病後氣虛、脾陽不振,兼有痰熱內擾或風動之證。

  1. 病後體虛微熱:多因久病氣陰兩傷,或脾胃虛弱,陽氣浮越所致,此熱非實火,而屬虛熱或痰熱鬱滯。
  2. 慢脾:即「慢脾風」,屬小兒慢驚風之一,因脾陽衰敗、肝風內動,常見神昏嗜睡、手足蠕動、抽搐無力等虛風證候。

此方以「培補脾氣、化痰息風」為綱,標本兼治,既可固本扶正,又能滌痰定驚,符合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之特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核心

  1. 健脾益氣組

    • 黃耆(蜜炒)、白朮(土炒)、甘草:補脾益氣,固護中焦,治本虛之源。白朮土炒增健脾之效,黃耆蜜炒強化補氣升陽。
    • 茯神:寧心安神,兼助脾運,適用於病後心神不寧。
  2. 化痰開竅組

    • 竺黃、膽星:清熱化痰,竺黃長於涼心定驚,膽星(九套者)化痰息風力強,專治痰熱蒙蔽。
    • 白附(薑水炒):祛風痰、逐寒濕,薑製減毒性,助開痰閉。
  3. 息風定驚組

    • 天麻(薑水炒)、薑僵蠶、全蟲:三者協同平肝息風。天麻治虛風,僵蠶化痰通絡,全蟲搜風止痙,針對慢脾風之顫搐。
    • 明雄黃、辰砂:雄黃辟穢豁痰,辰砂鎮心安神,佐金箔增強鎮驚之效。
    • 志肉(遠志去骨):化痰安神,助通心腎之氣。

二、方劑邏輯推演

  1. 補虛為基:以黃耆、白朮、甘草補益脾氣,充實後天之本,解決病後體虛之根。
  2. 祛痰為要:痰濕既是病理產物,亦是致病因子,故用竺黃、膽星、白附等化痰,切中「無痰不作驚」之理。
  3. 風痰並治:慢脾風屬「本虛標實」,脾虛肝乘而生風,故以天麻、全蟲等平息內風,配合化痰藥截斷風痰互結之勢。
  4. 鎮驚安神:辰砂、金箔重鎮,安定神魂,適用於小兒驚怯之證。

三、配伍特點

  • 薑製法:天麻、僵蠶、白附均以薑水炒,既減毒性,又增強溫化寒痰、和胃止嘔之效,契合小兒脾胃特性。
  • 蜜丸劑型: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能補中潤燥;金箔為衣,取其鎮驚之效,符合古代「金石鎮墜」思維。
  • 生薑水送服:生薑溫中化痰,助藥力散達,同時製約寒涼藥性。

總結

洪氏大紅丸之設計,乃針對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的體質特點,以健脾扶正為本,化痰息風為標,佐以鎮驚安神。全方補瀉兼施,溫涼並用,體現了「治風先治痰,治痰先健脾」的傳統治療思路,對於病後虛弱夾痰熱、慢脾風之輕證,具有標本同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天麻(薑水炒)3錢,薑蟲(薑水炒)3錢,竺黃3錢,白附(薑水炒)3錢,膽星(九套者佳)3錢,全蟲(水洗淨,去足,焙乾)3錢,明雄黃3錢,白朮(土炒)5錢,茯神(去皮者)5錢,志肉(去骨,甘草水炒)5錢,甘草5錢,黃耆(蜜炒)5錢,好辰砂2錢(為末,水飛過)。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金箔為衣,每丸重八分。
生薑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硃砂,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洪氏大紅丸, 出處:《一盤珠》卷八。 組成:天麻(薑水炒)3錢,薑蟲(薑水炒)3錢,竺黃3錢,白附(薑水炒)3錢,膽星(九套者佳)3錢,全蟲(水洗淨,去足,焙乾)3錢,明雄黃3錢,白朮(土炒)5錢,茯神(去皮者)5錢,志肉(去骨,甘草水炒)5錢,甘草5錢,黃耆(蜜炒)5錢,好辰砂2錢(爲末,水飛過)。 主治:小兒病後體虛微熱,及慢脾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