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芍甘麥湯

歸芍甘麥湯

GUI SHAO GAN M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胃經 19%
肝經 16%
心經 11%
肺經 7%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芍甘麥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以當歸補血活血,改善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流通,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二、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當歸與其他藥物,如芍藥、甘草、麥冬等,共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當歸與芍藥相配,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與甘草相配,可補中益氣,緩解脾胃虛弱;與麥冬相配,可滋陰潤肺,改善口乾舌燥。

歸芍甘麥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肝鬱氣滯: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功效。方中以白芍配伍甘草、麥冬,可有效舒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

二、 滋陰養血: 白芍能養血柔肝,並可 滋陰潤燥,與麥冬、甘草共同滋養心脾,補充氣血,緩解因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白芍在歸芍甘麥湯中起到 舒肝解鬱、滋陰養血 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歸芍甘麥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表之功效。歸芍甘麥湯中以甘草、麥冬滋陰養胃,但過於滋膩,容易導致脾胃虛弱,白朮的加入可健脾益氣,防止藥物滋膩傷脾。

二、助芍藥養血: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之功效,但其性偏寒,單用容易寒凝血脈。白朮性溫,可助芍藥養血,避免芍藥寒性過甚而影響藥效。

中藥方劑「黃耆茯苓散」的組成中,包含枳殼。枳殼具有行氣消痞、除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氣滯引起的胸脘痞滿、食欲不振等症狀。其行氣作用能促進氣機運行,緩解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和疼痛。同時,枳殼還能消痞除滿,適用於痞滿不舒、腹部脹痛的患者。加入枳殼使「黃耆茯苓散」在行氣消痞、改善氣滯症狀方面效果更加顯著,有助於全面調理氣機,緩解由於氣滯引起的不適症狀。

歸芍甘麥湯方中包含茯神,是因其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舒緩心神、寧心安神之效。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經,能安心神,解心煩,與甘草、麥冬、白芍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奏寧心安神、益氣養血之效。

茯神更可與酸棗仁、遠志等藥物配伍,增強其寧心安神之效,使心神安定,消除心悸、失眠等症狀。

歸芍甘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方中芍藥、當歸偏寒,麥冬、甘草偏溫,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寒熱相濟,避免寒涼過甚,也避免溫燥傷陰。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作用。其益氣作用能增強當歸、芍藥的補血活血功效,緩急止痛作用能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調和藥性則能使各藥物發揮最佳療效。

歸芍甘麥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原因如下:

  1. 消食化積: 麥芽具有消食化積、和胃止嘔的功效,可針對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狀。
  2. 健脾開胃: 麥芽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改善脾胃功能,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健脾開胃之效。

歸芍甘麥湯主治婦女月經不調、經行不暢、腹痛、乳房脹痛等症,而麥芽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效發揮,使治療更加全面。

歸芍甘麥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歸芍甘麥湯以甘草、麥冬滋陰養胃,芍藥、川芎養血活血,但其偏於寒涼。大棗性溫,味甘,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

二、益氣健脾: 大棗有益氣健脾之效,可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芍甘麥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產後肝鬱血虛所致之「乳汁自出」,伴隨面色蒼黃、潮紅、心煩易怒、脅脹等證。其病機核心為 肝氣鬱結化火,兼陰血不足

  1. 乳汁自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產後氣血驟虛,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鬱而化熱,迫乳外溢。
  2. 面色蒼黃夾潮紅:肝鬱犯脾,氣血不榮則蒼黃;鬱火內擾,陽浮於上則潮紅。
  3. 心煩易怒、頭暈脅脹:肝氣鬱滯,久則化火擾神;肝經佈脅肋,氣機不暢則脹痛。
  4. 舌黃、脈弦數:舌黃為鬱熱之徵,弦脈主肝鬱,數脈示熱象。

本方以 舒肝解鬱為主,佐以養血健脾,使肝氣條達、氣血調和,則乳汁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柴胡(2錢):疏肝解鬱,透達少陽,為肝鬱氣滯之要藥。
  • 杭芍(4錢):柔肝養血,緩急止痛,與柴胡相配,一散一收,調和肝氣。

2. 養血健脾,固護後天

  • 當歸(2錢):補血活血,潤燥通絡,治產後血虛之根本。
  • 白朮(3錢):健脾益氣,助運化以資氣血,防肝鬱克脾。
  • 大棗(3枚):甘緩補中,與甘草配伍,助脾胃化生氣血。

3. 寧心安神,瀔熱除煩

  • 茯神(3錢):健脾滲濕,寧心安神,緩解鬱熱擾心之煩躁。
  • 小麥(1兩)/麥芽(6錢)
    • 小麥(甘麥大棗湯意):養心除煩,潤燥止汗,針對「肝急臟躁」之症。
    • 麥芽:疏肝消食,兼能回乳,適用於乳汁過多者。
  • 甘草(1錢):調和諸藥,甘緩和中,助芍藥緩急解鬱。

配伍特點

  • 肝脾同調:柴胡、芍藥疏肝;白朮、大棗健脾,防肝鬱乘脾。
  • 氣血並治:當歸、芍藥補血;柴胡、麥芽理氣,使血足氣暢。
  • 瀔熱與養陰並行:柴胡清解鬱熱,小麥、大棗滋液潤燥,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
從「肝主疏泄」理論切入,產後血虛肝失所養,氣機鬱滯,化熱迫乳。全方通過疏肝、養血、健脾、安神的協同作用,使肝氣舒、鬱熱清、陰血復,則乳汁自調,諸症悉除。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杭芍4錢,白朮3錢,柴胡2錢,茯神3錢,甘草1錢,小麥1兩(或麥芽6錢),大棗3枚。
舒肝解鬱。
水煎,不拘時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量多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暈眩容易生氣梅尼爾氏病乳腺炎乳房腺體瘤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歸芍甘麥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當歸2錢,杭芍4錢,白朮3錢,柴胡2錢,茯神3錢,甘草1錢,小麥1兩(或麥芽6錢),大棗3枚。 主治:舒肝解鬱。主治:産後乳汁自出,面色蒼黃,間有潮紅,心煩易怒,頭暈脅脹,舌黃,脈弦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