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應養真丹

神應養真丹

SHEN YING YANG ZHE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2%
膽經 8%
膀胱經 8%
肺經 8%
心包經 4%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膀胱經
肺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應養真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神應養真丹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養血潤燥,滋陰補虛: 當歸亦有養血潤燥、滋陰補虛之效。神應養真丹常用於治療氣血虧虛、津液不足等症,而當歸的養血潤燥作用能滋養氣血,緩解燥熱,使氣血充盈,進而達到滋陰補虛的效果。

神應養真丹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1. 平肝熄風: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肝風內動引起的症狀。神應養真丹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祛風止痛: 天麻亦能祛風止痛,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療效。神應養真丹中常添加天麻,旨在通過其祛風止痛的功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提高藥效。

神應養真丹方中使用川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活血通絡: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疏散風寒: 川芎還能疏散風寒,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總而言之,神應養真丹中加入川芎,旨在通過活血通絡、疏散風寒等作用,達到改善氣血運行,緩解頭部不適,增強體質的效果。

神應養真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散寒: 羌活性溫,味辛,能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的頭痛、肢體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神應養真丹主要用於治療虛寒體質、風寒濕痺等症,而羌活的祛風散寒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寒邪症狀。
  2. 活血通絡: 羌活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流通,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經絡阻滯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神應養真丹中加入羌活,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的目的,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神應養真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神應養真丹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血虛生風等症狀,而白芍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並能緩解因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2.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止痛作用,能緩解肝臟及其他器官的疼痛。神應養真丹中常加入白芍以緩解因肝腎陰虛、血虛生風引起的疼痛,如頭疼、腰痛、腹痛等。

神應養真丹方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可補益精血,陰虛血虧之症常伴隨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等症狀,熟地黃可有效改善。神應養真丹以補腎益精為主要功效,熟地黃可輔助達到此目的。
  2. 緩和藥性: 熟地黃性溫潤,可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適合調理陰虛陽亢、氣血不足等多種病症。

神應養真丹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滋陰的功效。

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作用。其富含膠原蛋白及多種氨基酸,可有效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養陰液,改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問題。

神應養真丹方中加入阿膠,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補益氣血、滋陰養腎的功效,適用於氣血不足、陰虛虧損所致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應養真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以「厥陰肝經」為核心,針對風、寒、暑、濕「四氣」侵襲肝臟所生諸症。其病機關鍵在於肝血虛損、筋脈失養,風邪內動,繼而引發全身性病理表現:

  1. 肢體癱瘓與運動障礙:如左癱右瘓、半身不遂、手足頑麻,反映肝主筋功能失調,風痰阻絡。
  2. 風痰上擾證候:語言謇澀、頭旋目眩、牙關緊急,乃肝風挾痰上攻清竅。
  3. 氣血失和表現:自汗、心神恍惚、遍身疼痛,提示榮衛凝滯,肝不藏魂。
  4. 下焦虛損與外傷:腳氣、腳膝無力,兼治產後中風與跌打瘀血,凸顯其養血通絡之共性。

方劑設計涵蓋內風、外風、血虛、經絡瘀阻等多層面,尤其側重「肝風內動」與「血不榮筋」之交互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探微

核心藥物配伍

  1. 養血滋肝基礎組

    • 熟地黃:補腎填精,滋水涵木,奠定肝血化生之源。
    • 當歸(酒浸):酒製增強活血之力,補肝血而暢通經絡。
    • 白芍藥:柔肝緩急,與熟地、當歸共構「養血鐵三角」,抑制肝陽過亢。
  2. 祛風通絡動藥組

    • 天麻:息內風、定眩暈,為治風之聖藥,直指肝風上擾。
    • 羌活:祛外風、通太陽經,善除頭項肢節痛(若含木瓜則替換為舒筋活絡)。
    • 川芎: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破解血滯風動之結。
  3. 隨症加減之彈性

    • 木瓜:若取代羌活,則強化舒筋除濕,專治腳氣轉筋。
    • 阿膠:加強滋陰止血,適用於血虛兼出血傾向者。

方劑作用機理

  •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以當歸、熟地、白芍補血柔肝為本,從源頭減緩肝風內動;輔以天麻、羌活祛風,標本兼顧。
  • 升降相依,動靜結合:川芎升散,白芍收斂,一開一闔調節氣機;天麻平息內風,羌活疏解外風,形成立體治風網絡。
  • 酒引經絡,增效靶向:以酒送服增強活血透達之性,針對腳痹、中風等不同病位,配伍菟絲子(補腎)、薏苡仁(滲濕)等引經藥,實現精準調控。

延伸應用原理

  • 產後中風:趁新血未充、風邪易襲之際,以養血為基,祛風為助,契合「產後宜溫」之理。
  • 跌撲瘀血:肝主藏血,血虛則瘀難化。本方養血濡脈,自然促進瘀散新生,不刻意攻逐而瘀自消。

此方體現「肝病調血」之高階思維,將養血、祛風、通絡熔於一爐,契合肝體陰用陽之生理特性,故能廣泛應對內外風兼夾、虛實交錯之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浸)、天麻、川芎、羌活、白芍藥、熟地黃各等分(1法有木瓜、熟阿膠等分,無羌活)。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
每服1丸,木瓜、菟絲子浸酒送下;腳痹,薏苡仁浸酒送下;中風,溫酒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養肝益腎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掉頭髮四肢肌膚麻木暈眩牙齦腫脹痛梅尼爾氏病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腳氣病半身不遂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身體容易出汗多痰全身酸痛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神應養真丹,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當歸(酒浸)、天麻、川芎、羌活、白芍藥、熟地黃各等分(1法有木瓜、熟阿膠等分,無羌活)。 主治:厥陰肝經腳氣,爲四氣浸襲肝臟,左癱右瘓,涎潮,昏塞,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語言謇澀,頭旋目眩,牙關緊急,氣喘,自汗,心神恍惚,肢體緩弱,上攻頭目,下注腳膝,榮氣凝滯,遍身疼痛。兼治婦人産後中風,角弓反張;墮車落馬,打撲傷損,瘀血在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