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和氣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腎虛常伴隨脾胃不和,氣機不暢,導致脘腹疼痛。木香加入方中,可理氣止痛,改善脾胃功能,更好地配合滋陰補腎作用。
- 健脾助運: 和氣地黃湯中含有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易致脾胃虛寒,影響藥物吸收。木香辛溫,可溫脾助運,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木香還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對藥物的耐受性。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回陽救逆: 肉桂味辛甘,性熱,歸心、腎、脾經。其溫腎陽氣,能溫通血脈,改善腎陽虛所致的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等症狀。在和氣地黃湯中,肉桂可輔助地黃滋陰,避免滋陰過度,導致陽氣虛衰。
- 助藥力,引藥入腎: 肉桂辛香走竄,能引藥入腎,促進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在和氣地黃湯中,肉桂可引導其他藥物更好地滋補腎陰,達到溫陽補陰的功效。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的功效。和氣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而脾腎兩虛易導致水濕停滯,痰濕內阻。茯苓的加入,可以健脾利濕,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滋陰補腎的效果。
- 佐使地黃,利水滲濕: 地黃味甘苦,性寒,滋陰補腎,但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陽,導致水濕停滯。茯苓性平,能夠佐使地黃,利水滲濕,防止地黃滋陰過度,損傷脾陽。
和氣地黃湯方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化痰: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宣肺化痰、溫肺止咳的功效。可與地黃、生地等滋陰潤肺藥材相配,既能滋陰潤肺,又能宣肺化痰,適用於肺虛痰多、咳嗽氣喘等症。
- 溫陽散寒: 白芥子亦能溫陽散寒,有助於改善寒邪凝滯所致的氣喘、咳嗽等症狀。配合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材,可達到溫陽而不燥熱、滋陰而不寒涼的效果。
綜上所述,白芥子在和氣地黃湯方中起到宣肺化痰、溫陽散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達到治療肺虛痰多、寒邪凝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的效果。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地黃湯滋陰潤燥,容易傷脾胃,白朮可補脾胃之氣,使藥物更容易吸收利用,並防止滋陰過度,造成脾胃虛寒。
- 助運藥力:白朮能健脾運化,促進藥物吸收,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因此,白朮的加入,既能防止地黃湯滋陰傷脾,又能助運藥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腎,健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三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功效。和氣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而山藥既能補腎陰,又能健脾益氣,有助於協調藥性,使滋陰補腎的效果更加顯著。
- 緩解藥性: 和氣地黃湯中含有生地黃、熟地黃等較寒涼的藥材,山藥的溫和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和氣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其中亦有瘀血阻滯、氣血不通的症狀,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血瘀,緩解疼痛,使補腎藥物更易於發揮作用。
- 引藥下行,調和氣血:川芎氣味辛香,能引導其他藥物向下運行,使補腎藥物更好地到達腎臟,同時亦能調和氣血,使補腎之功更趨完善。
和氣地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和氣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同時也要兼顧氣血運行,當歸的加入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腎精的生成和輸布,使陰陽調和,達到滋陰補腎的效果。
- 調和藥性: 和氣地黃湯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性偏寒涼,而當歸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造成脾胃虛寒,影響藥物吸收和療效。
和氣地黃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主要目的在於調理人體陰陽平衡,滋補腎臟。在該方劑組成中,包含了桂花這一特殊成分。桂花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從中醫理論來看,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及生長發育;而肺則主氣,司呼吸,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人體健康。
將桂花加入和氣地黃湯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溫通作用,幫助改善腎虛所引起的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等症狀;另一方面,桂花還能提升整體方劑的香氣,增加病患服藥的接受度。此外,桂花亦能調節情緒,緩解焦慮,對於因情志不遂導致的失眠多夢亦有助益。總體而言,桂花在和氣地黃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藥物對腎臟的滋補效果,還兼顧了心身調適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嘔: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止嘔之效。方中地黃滋陰,滋陰過度容易損傷脾陽,導致脾虛氣弱,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砂仁溫脾陽,可以緩解地黃滋陰對脾陽的損傷,促進脾胃運化,止嘔止瀉。
2. 調和藥性: 砂仁氣味芳香,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此外,砂仁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和氣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地黃湯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與地黃湯中的其他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和增強。
因此,甘草在和氣地黃湯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其更適宜於臨牀應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和氣地黃湯 」
中藥方劑「 和氣地黃湯 」的組成包括木香、肉桂、茯苓、白芥子、白朮、山藥、川芎、當歸、桂花、砂仁和甘草。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芥子:具有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木香: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肉桂: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砂仁: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桂花: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化痰止咳、健脾開胃、提神醒腦等功效。
主治功效:和氣地黃湯主治凝結不散的氣結。
傳統服藥法
木香1錢,揀桂(去皮)1錢,茯苓(去皮)1錢,白芥子1錢(炒香),白朮1分,乾山藥1分,川芎1分,當歸1分(焙),桂花半錢,縮砂仁半錢,甘草半兩(炙)。
調養榮衛,補順陰陽。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用數重油紙,或瓷器內密封起。
每用蜜2斤,餳飴1斤,溫好甜水5升,化勻開,炒前藥,並杏仁20枚(去皮尖,洗淨,炒香焦,捶碎),濕地黃根(切)長寸許,約取汁半盞,溫服。常服以代湯、茶、酒、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痰、散結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和氣地黃湯, 出處:《宣明論》卷十二。 組成:木香1錢,揀桂(去皮)1錢,茯苓(去皮)1錢,白芥子1錢(炒香),白朮1分,乾山藥1分,川芎1分,當歸1分(焙),桂花半錢,縮砂仁半錢,甘草半兩(炙)。 主治:調養榮衛,補順陰陽。主治:沉積氣結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