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癖膏

貼癖膏

TIE P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四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胃經 15%
脾經 13%
腎經 13%
心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4%
膽經 2%
小腸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含有穿山甲,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涼,歸肝、胃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貼癖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穿山甲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通經絡,散結消癥:穿山甲具有通經絡、散結消癥的作用,可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並促進病竈的吸收和消散。

因此,穿山甲在「貼癖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有效改善跌打損傷等疾病的症狀。

貼癖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是利用其消腫散結、活血止痛的功效。

木鱉子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止痛等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濕熱蘊結所致的腫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癰疽腫毒等,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貼癖膏中加入木鱉子,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並減輕腫痛,達到治療目的。

貼癖膏中添加全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癬症等,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緩解局部疼痛、瘙癢等症狀。
  2. 解毒消腫,止癢止痛: 全蠍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因毒蟲叮咬、皮膚感染引起的紅腫、瘙癢等。

因此,貼癖膏中添加全蠍,旨在通過其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藥效,改善皮膚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包含[斑蝥],因為斑蝥具有燒灼解毒、消腫的作用。斑蝥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毒邪引起的腫塊、結節等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解毒和燒灼,對於毒邪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的療效。在[貼癖膏]中加入斑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解毒和燒灼效果,對於毒邪引起的問題具有顯著改善作用。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包含[烏頭],因為烏頭具有溫陽祛寒、止痛的作用。烏頭能夠有效溫暖寒冷的經絡,對於由寒邪引起的經絡不暢、疼痛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溫陽祛寒,對於寒邪引起的問題具有顯著療效。在[貼癖膏]中加入烏頭,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溫陽祛寒效果,改善由寒邪引起的經絡不暢和疼痛。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包含[巴豆],因為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巴豆能夠促使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積滯,對於由便秘引起的問題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瀉下通便,對於腸道堵塞有良好的療效。在[貼癖膏]中加入巴豆,有助於提升方劑的瀉下通便效果,改善因便秘引起的腸道不適。

「貼癖膏」中加入膽礬,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特性:

一、 燥濕止癢: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可清熱燥濕,止癢消腫,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二、 殺菌消炎: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並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在貼癖膏中,膽礬可有效抑制皮膚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膽礬性寒且有毒性,需慎用,不可直接接觸皮膚,需經過炮製加工,並遵醫囑使用。

貼癖膏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阿魏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所致的疼痛,阿魏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
  2. 驅風散寒:阿魏亦有驅風散寒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阿魏能起到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

因此,貼癖膏中加入阿魏,能夠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消腫止痛、驅風散寒的功效,治療因外傷或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包含[蟾酥],因為蟾酥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蟾酥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毒邪引起的腫塊、結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解毒和消腫,對於毒邪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在[貼癖膏]中加入蟾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解毒和消腫效果,對於毒邪引起的腫塊和結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包含[輕粉],因為輕粉具有燥濕解毒、消腫的作用。輕粉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對於由濕氣引起的腫塊、皮膚病等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燥濕解毒,對於濕氣困擾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在[貼癖膏]中加入輕粉,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燥濕解毒效果,改善由濕氣引起的腫塊和皮膚問題。

「貼癖膏」方劑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癤等,蘆薈能有效抑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2. 潤燥生肌:蘆薈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糖、維生素、氨基酸等,能滋潤皮膚,促進細胞再生,加速傷口修復。對於因乾燥、脫皮引起的皮膚病,蘆薈能有效改善皮膚狀態,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蘆薈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皮膚病的藥物和美容產品中,在「貼癖膏」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貼癖膏中加入血竭,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乾燥樹脂,性溫,味苦、甘,入心、肝經。其含有血竭素、鞣質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

在貼癖膏中,血竭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並加速瘀血代謝,有助於消散筋骨疼痛、腫脹等症狀。

中藥方劑[貼癖膏]中包含[蜈蚣],因為蜈蚣具有祛風除濕、止痛的作用。蜈蚣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風濕邪氣,對於由風濕引起的疼痛和腫塊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祛風和止痛,對於風濕困擾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在[貼癖膏]中加入蜈蚣,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效果,改善由風濕引起的疼痛和腫塊。

貼癖膏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通經、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麝香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通經活絡,驅散寒邪:麝香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疏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寒邪,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因此,貼癖膏中加入麝香,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貼癖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療「小兒癖疾」。癖疾在中醫理論中,多指小兒因飲食不節、痰食積滯或氣血瘀阻,導致腹內結塊、按之堅硬或時作疼痛的病症。臨床常見肚腹脹滿、消化不良,甚而形體消瘦。此膏為外敷用藥,藉皮膚滲透以消散積聚,屬「消癥化積」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攻堅散結、活血通絡、解毒消癥」為核心,諸藥協力以破瘀化痰、透達病所。

  1. 蟲類攻逐

    • 穿山甲(通經透絡)、全蠍蜈蚣(搜風解痙)、斑蝥(破血逐瘀):蟲藥性峻,善走竄,能深入經絡攻散痰瘀結聚。
    • 蟾酥(解毒消腫)、巴豆仁(峻下冷積):開竅通閉,助藥力穿透。
  2. 礦石峻藥

    • 膽礬(蝕瘡化痰)、輕粉(殺蟲攻毒)、番硇(腐蝕消堅)、古石灰(燥濕止血):礦物質藥具腐蝕之性,外用能化頑痰瘀血。
  3. 活血消癥

    • 阿魏(化積消痞)、血竭(散瘀定痛)、麝香(開竅活血):行氣血之滯,增強局部藥效透達。
    • 木鱉仁(散結消腫)、川烏(溫經止痛):辛熱走散,助氣血流通。
  4. 輔助配伍

    • 蘆薈(清熱導滯)、糊鹽(軟堅):調和藥性,引藥入病所。

治療原理
結合「以毒攻毒」與「辛香走竄」之法,透過外敷使藥力直達皮下結聚處。蟲類藥破瘀通絡,礦石藥腐蝕痰積,輔以活血之品改善局部氣血壅滯,共奏消癥化癖之效。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針對小兒體質「易虛易實」,改內服為外用,減緩峻藥傷正之弊。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5錢,木鱉仁15個,全蠍5錢,斑蝥2錢,川烏5錢,巴豆仁1兩半,膽礬2錢,阿魏3錢,蟾酥2錢,輕粉2錢,番硇2錢,蘆薈2錢,血竭2錢,蜈蚣5條,古石灰3錢,糊鹽1錢,真麝5分。
淨油半斤,飛丹4兩,熬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貼癖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貼癖膏,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穿山甲5錢,木鱉仁15個,全蠍5錢,斑蝥2錢,川烏5錢,巴豆仁1兩半,膽礬2錢,阿魏3錢,蟾酥2錢,輕粉2錢,番硇2錢,蘆薈2錢,血竭2錢,蜈蚣5條,古石灰3錢,糊鹽1錢,真麝5分。 主治:小兒癖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