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丹

降真丹

JIANG ZHE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9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9%
肝經 17%
胃經 16%
心經 12%
腎經 7%
膽經 3%
心包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降真丹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解毒消腫之效。降真丹以清熱解毒為主,針對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可有效清熱瀉火,緩解患者的症狀。
  2. 配合降真:降真為藥材,性平,味甘,入肺、腎經,具有降氣止咳、化痰止血之效。石膏與降真配伍,一清一降,相得益彰,可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降氣止咳的效果,增強藥效。

降真丹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止痛: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降真丹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筋骨疼痛,而烏頭可以有效溫經散寒,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溫陽散寒: 降真丹中烏頭配伍其他溫陽散寒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可以增強溫陽散寒的功效,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寒溼痹痛。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應由專業醫師指導用藥。

降真丹中使用白附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除濕: 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除濕之功,可有效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降真丹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病症,白附子在此發揮祛風除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2. 溫陽散寒: 白附子溫陽散寒,可溫暖脾胃,改善因寒濕所致的脾胃虛寒症狀。降真丹中常配伍溫陽藥材,白附子能協同增強溫陽散寒作用,促進藥效發揮,改善患者的寒濕體質。

降真丹中添加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降真丹主治風痰阻絡、肝風內動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清等症狀,白僵蠶可有效平息肝風,解除痙攣,改善症狀。
  2. 化痰散結:白僵蠶亦有化痰散結的作用,可幫助清除痰濁,改善因痰濕凝滯引起的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通經絡、恢復肢體功能的效果。

降真丹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痰止咳 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 燥濕化痰、散風止痙 的作用,對於風寒痰阻、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此外,天南星還能 開竅醒神,對於痰蒙心竅、神志不清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在降真丹中,天南星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降真丹方劑中含有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1.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之功,能闢穢解暑,利濕止嘔,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這對於降真丹所針對的濕熱證尤為重要。
  2. 升清降濁: 藿香氣味芳香,能升發陽氣,並能引導濁氣下行,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有助於調節氣機,改善因濕熱阻滯所導致的氣機不暢。

中藥方劑[降真丹]中包含[硃砂],因為硃砂具有安神定驚、清熱解毒的作用。硃砂能夠有效鎮靜神經系統,減少神經興奮,對於焦慮、驚悸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安神和解毒,對於因心神不安或熱毒引起的問題具有顯著改善作用。在[降真丹]中加入硃砂,有助於增強方劑的安神效果,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降真丹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活血行氣: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降真丹常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而川芎能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提高血氧供應,有助於減輕症狀。
  2. 疏肝解鬱: 川芎亦有疏肝解鬱之效。心腦血管疾病常伴隨情緒波動,川芎能調節肝氣,舒緩情緒,輔助治療。

降真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降真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藥,易傷脾胃,甘草能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並能解毒護胃。降真丹主治肺熱咳嗽,而甘草能清肺熱、止咳嗽,並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佳。

降真丹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鼻塞、頭痛、牙痛等症狀。降真丹以降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白芷的加入可增強其疏風散寒之力,更能達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2. 芳香闢穢,行氣止痛: 白芷具芳香闢穢之功,可有效祛除體內寒邪,並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降真丹多用於治療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白芷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降真丹方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散寒,宣通鼻竅: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宣通鼻竅之效。降真丹用於治療風寒犯肺、鼻塞不通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宣通鼻竅,配合其他藥物共奏疏風散寒之效。
  2. 助降真香行氣止痛: 降真香為方中君藥,具有行氣止痛、溫腎固精之效。細辛辛散之性可助降真香行氣止痛,增強其療效。

總而言之,細辛在降真丹方中既能溫肺散寒,宣通鼻竅,又能助降真香行氣止痛,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降真丹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癲癇等症狀,且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不足,有助於恢復神志。
  2. 行氣止痛: 麝香能通經活絡,行氣止痛,對於心血管疾病、中風後遺症等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麝香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降真丹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利用其開竅醒神、行氣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降真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痰偏正頭痛,項背拘急,或傷風不可忍者」,其病機核心為風痰上擾、經絡阻滯所致。

  1. 風痰頭痛:風邪挾痰濁上攻頭面,引發偏正頭痛(或單側或全頭)、痛勢劇烈(不可忍)。
  2. 項背拘急:風痰阻滯太陽經脈,氣血不通,故見頸項背部僵硬緊繃。
  3. 傷風外感:當外感風邪引動內痰,會加重經絡閉阻,症狀更為明顯。

此方以「祛風化痰、通絡止痛」為治法,結合辛溫開竄與清熱鎮驚之品,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止痛

  • 烏頭、白芷、細辛:辛溫走竄,散寒祛風,止痛力強,尤擅頭面部及項背經絡之滯。
  • 白僵蠶、天南星:化痰熄風,南星專攻風痰,僵蠶通絡解痙,協同緩解痰阻經絡之拘急。

2. 化痰清熱降逆

  • 石膏:性寒清熱,制約諸辛溫藥之燥烈,兼治風痰化熱之象(如頭痛伴煩熱)。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和中,助消痰濁之源。

3. 開竅鎮驚安神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通絡,增強諸藥透達之力。
  • 辰砂(朱砂):鎮心安神,防風痰上擾神明致眩暈躁擾。

4. 調和藥性

  • 甘草:緩和烏頭、南星之毒性,調和諸藥。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助風痰消散,兼「上行頭目」引藥至病所。

配伍特點

  • 辛溫與寒涼並用:烏頭、細辛配石膏,既祛風散寒,又防化火傷陰。
  • 化痰與通絡結合:天南星化痰,僵蠶解痙,共暢經絡。
  • 開竅與鎮靜同施:麝香開閉,辰砂安定,調節神明。

治療原理
以「辛開苦降」之法,外散風邪,內化痰濁,通絡止痛。風痰得消,經絡得通,則頭痛、項強自除。方中藥物多具上行之性,契合「上焦如羽」之治則,尤宜頭面風痰為患。


總結:降真丹為風痰頭痛之專方,其組方嚴謹,針對風、痰、滯、熱多重病機,體現中藥「復方配伍」的協同作用。

傳統服藥法


石膏1兩半,烏頭半兩,白附子1兩,白僵蠶1兩,天南星1兩,藿香1兩,辰砂1兩,芎1分,甘草1分,白芷半兩,細辛1分,麝香半兩(別研)。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雞頭子大,於風陰處晾乾。
每服1丸,細嚼,食後臘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多痰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降真丹,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石膏1兩半,烏頭半兩,白附子1兩,白僵蠶1兩,天南星1兩,藿香1兩,辰砂1兩,芎1分,甘草1分,白芷半兩,細辛1分,麝香半兩(别研)。 主治:風痰偏正頭痛,項背拘急,或傷風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