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黃散

XUAN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7%
腎經 11%
胃經 11%
心經 8%
膀胱經 8%
肝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玄黃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可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玄參能滋陰潤燥,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因此,玄黃散中加入玄參,可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

玄黃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在於黃耆的補氣固表功效。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作用。

玄黃散作為治療脾虛氣陷、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症的方劑,而黃耆可以補益脾氣,固護脾陽,改善氣血虛弱,使氣血充盈,面色紅潤,體力增強,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此外,黃耆還能增強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玄黃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作用。玄黃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羌活可有效驅散體內的風寒之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2. 祛風濕,止痺痛:羌活亦能祛風濕、止痺痛,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玄黃散中加入羌活,可增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玄黃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通經絡: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玄黃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獨活可有效驅散寒濕,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2. 引藥下行,達病所: 獨活性偏上行,可引藥下行,達病所。玄黃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芪、蒼朮等多偏於補益,而獨活可將藥力引導至下肢,更有利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腰腿疼痛。

玄黃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玄黃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防風可有效疏散風寒,緩解疼痛,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2. 兼顧祛溼: 防風除了疏散風寒外,還有祛風除濕的功效。玄黃散中含有黃芪、白朮等健脾利濕藥物,防風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加強祛溼作用,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因此,防風在玄黃散中起到疏風止痛、兼顧祛溼的作用,與其他藥物互相配合,使藥效更顯著。

玄黃散中加入前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前胡性微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玄黃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前胡能幫助散寒解表,宣肺利氣,使咳嗽痰濁得以宣泄排出。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前胡除了疏散風寒,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對於風寒咳嗽合併肺熱、咽喉腫痛等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玄黃散中加入前胡,可以更好地協調各藥材的作用,達到整體療效的提升。

玄黃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和解少陽的功效。柴胡善於疏解肝氣鬱結,使肝氣條達,並能調和脾胃,促進氣血運行。

玄黃散主要針對肝鬱脾虛、氣血不暢所致的胸悶脅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等症。柴胡的加入有助於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使脾胃氣機通暢,從而達到治療上述疾病的目的。

玄黃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燥熱,滋陰養血: 玄黃散主治燥熱傷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津液損耗,滋養陰血,使燥熱之症得以緩解。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玄黃散中含有黃芩、黃連等苦寒之藥,容易傷脾胃,白芍味甘,性微寒,可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同時也增強了藥物的療效。

玄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玄黃散以黃芪、白朮等補氣健脾藥為主,加入陳皮可協同補氣健脾,並疏肝理氣,改善脾胃運化,防止藥物滯留。

二、行氣散結:陳皮具有行氣散結的作用,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腹脹、便祕等症狀。玄黃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滯、腹脹便祕等病症,陳皮的加入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行氣散結的作用,促進病症緩解。

玄黃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白芷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玄黃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白芷可協助藥物疏散風邪,緩解症狀。
  2. 通鼻竅,止流涕:白芷入肺經,具有通鼻竅、止流涕的功效。玄黃散主治鼻竅不通、流涕不止等症,白芷可促進鼻腔通氣,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玄黃散中含有牛蒡,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牛蒡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外感熱邪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與玄黃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具有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2. 利咽止痛: 牛蒡入肺經,可宣肺利咽,並具有止痛作用,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效果,與玄黃散中其他藥材如桔梗、甘草等,共同發揮利咽止痛的作用。

玄黃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方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疏散風熱、宣通肺氣、利咽止痛的效果。
  2. 升舉氣機:桔梗能升舉氣機,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改善肺氣鬱滯,解除咽喉腫痛。玄黃散多用於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升舉作用可幫助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玄黃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玄黃散旨在清熱利濕,而茯苓有助於健脾運化水濕,促進體內濕氣排出,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2. 滲濕止瀉:茯苓能滲濕利水,並具有止瀉作用。玄黃散針對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茯苓可通過利水滲濕,減少腸道內濕熱,從而止瀉。

總而言之,茯苓在玄黃散中發揮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方清熱利濕、止瀉的效果。

玄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玄黃散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或辛燥,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性甘平,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保護脾胃,減輕毒性反應。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連搭配,可減緩黃連的苦寒之性,提高清熱解毒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玄黃散」,主要成分是:玄參,黃耆,羌活,獨活,防風,前胡,柴胡,白芍,陳皮,白芷,牛蒡,桔梗,茯苓,甘草,主治功效是:腳跟喉風初起時,症狀從腳跟開始發作,一直到喉嚨,有的人一年發作一次,有的人半年發作一次,這種疾病每天會移動一個穴位。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中藥的傳統代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獨活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傳統中藥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牛蒡性寒、味甘、微苦,主要功效為散風熱。

總結:中藥方劑「玄黃散」具有腳跟喉風的治療功效。玄黃散的主要成分是:玄參,黃耆,羌活,獨活,防風,前胡,柴胡,白芍,陳皮,白芷,牛蒡,桔梗,茯苓,甘草。這些成分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玄黃散可以有效地緩解腳跟喉風的症狀,如:咽喉腫痛、咳嗽、痰多、氣喘等。

傳統服藥法


玄參3錢, 黃耆錢半, 羌活1錢, 獨活1錢, 防風2錢, 前胡1錢, 柴胡1錢,白芍1錢, 陳皮1錢, 白芷1錢, 牛子1錢, 桔梗2錢, 茯苓2錢, 甘草8分。
內服。並吹綠雲天散,敷鼎足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玄黃散,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玄參3錢,黃耆錢半,羌活1錢,獨活1錢,防風2錢,前胡1錢,柴胡1錢,白芍1錢,陳皮1錢,白芷1錢,牛子1錢,桔梗2錢,茯苓2錢,甘草8分。 主治:腳跟喉風初起,證從腳跟發起,直至喉間,或1年1發,或半年1發,其病日行1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