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八仙散]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當歸能夠改善血虛引起的症狀,如經痛、血瘀等,對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有很好的效果。在八仙散中加入當歸,有助於補充氣血,促進經絡流通,增強方劑的療效。
八仙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化濕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嘔之功。八仙散主要針對脾胃濕阻、氣機不暢所致的嘔吐,而厚朴可化解脾胃濕邪,通暢氣機,達到止嘔效果。
- 降逆止喘: 厚朴亦有降氣平喘之效,可宣肺降氣,對於痰阻氣道、咳嗽氣喘等症狀,亦有一定緩解作用。八仙散中加入厚朴,不僅能化濕止嘔,更可兼顧宣肺降氣,提高治療效果。
八仙散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疼痛,並能調和氣血,使藥性更加平和。
- 補益脾胃,增強藥效:白芍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白芍還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
此外,白芍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八仙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對於因氣機阻滯、痰濕凝結所致的胸悶脘痞、食積不化、嘔吐腹脹等症,枳殼能起到疏通氣機、消食化痰的作用。
- 理氣化痰: 八仙散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等症。枳殼能理氣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八仙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八仙散多用於治療氣虛血弱、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昏眼花、神疲乏力等症狀,人參可補益氣血,提升患者體質,增強其抵抗力。
- 扶正祛邪:八仙散屬於扶正祛邪的方劑,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扶正的作用,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八仙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八仙散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濕熱等症,藥性偏寒涼,加入甘草能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並減緩藥物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二、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例如,八仙散中常使用辛溫解表藥,甘草能幫助藥物更好地透達肌膚,達到驅寒解表之效。
八仙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滲濕:八仙散為利水滲濕之劑,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改善濕氣導致的各種不適。
- 健脾和胃:八仙散中多為燥性藥物,茯苓的健脾和胃作用可緩解燥性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
八仙散中包含肉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能起到溫暖脾胃、驅寒止痛的作用。八仙散以溫暖脾胃、止痛為主要功效,肉荳蔻的加入正好符合此方劑的組成原則。
- 行氣止嘔: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氣滯、嘔吐不止的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八仙散中常配合其他止嘔藥物,如藿香、半夏等,肉荳蔻的加入可以增強止嘔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八仙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婦人血氣,心腹痛」,其病機推測與「血瘀兼氣滯」相關。古時「血氣」常指氣血運行失調,導致瘀阻沖任或胞宮,引發小腹疼痛;若夾寒邪或情志不暢,則痛勢加劇。本方以炭藥配合溫通之品,旨在化瘀止疼、調和氣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棕櫚炭(君藥)
- 性味苦澀平,燒炭後增強收澀止血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收斂止血,散瘀定痛」,用於血瘀夾出血之痛症,既能止血防進一步瘀滯,又可輕度化瘀。
- 本方重用至二兩,針對「血氣痛」之標症(疼痛),以炭藥之收澀力約束離經之血,緩解急痛。
當歸炭(臣藥)
- 當歸本為血中氣藥,生用養血活血,燒炭後減其潤性,存其化瘀之力,並兼收澀之效。與棕櫚配伍,一收一化,通澀並行,共調血分之滯。
- 《本草正》言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炭化後偏行血中餘滯,適合瘀久未散之痛。
麝香(佐使藥)
- 辛溫香竄,能「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本草綱目》),善行血分之壅滯。雖僅用一錢,但其走竄之性可助棕櫚、當歸炭深入血絡,散結止痛。
- 麝香與炭藥相配,一動一靜,防收澀太過而留瘀,體現「止中寓行」之巧思。
三、方劑配伍特點
- 炭藥為主,標本兼顧:棕櫚、當歸炭止血防瘀加重,同時輕度活化舊瘀,適用於血瘀伴隨隱性出血(如經血色暗夾塊)之痛症。
- 麝香引藥,氣血並調:麝香穿透力強,引藥力直達病所,並解氣機之鬱,契合「不通則痛」之理。
- 溫酒送服,助藥力上行:酒性溫通,可增強散瘀效果,尤宜寒凝血瘀之腹痛。
四、可能的效用延伸
從藥物組合推測,除主治所述證型外,或可適用於:
- 產後惡露不盡,瘀阻腹痛者。
- 跌撲損傷後期,瘀血未散而見隱痛者(需排除急性出血)。
結語
八仙散以「收澀化瘀」為核心,針對血瘀兼輕微出血之痛症,體現「通澀並用」的治療思路。透過炭藥斂散結合、麝香引導藥性,展現古代對複雜血證的靈活處理。
傳統服藥法
棕櫚2兩,當歸1兩(並銼碎,一處燒成炭,細研),麝香1錢(細研)。
上為末。
每服1錢,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仙散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仙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七。 組成:防風、荊芥、白芷、川芎、細辛、地骨皮、甘草、羌活各等分。 主治:牙疳。
八仙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川山甲(炮)、白藥子、瓜蔞仁、大黃、木黎、槐花、白礬、山梔子各等分。 主治:諸瘡。
八仙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引《靈苑方》。 組成:棕櫚2兩,當歸1兩(并銼碎,一處燒成炭,細研),麝香1錢(細研)。 主治:婦人血氣不和,心腹痛。
八仙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 組成:當歸4分,厚朴4分,芍藥4分,枳殼(制)4分,人參4分,甘草5分,茯苓5分,肉豆蔻2分。 主治:婦人血氣,心腹痛。
八仙散, 出處:《喉科指掌》卷一。 組成:人中白1兩(煅存性用),生大黃1兩2錢,生石膏5錢,元參6錢(鹽水炒),黃芩1兩4錢(酒炒),玄明粉7錢,僵蠶末3錢,瓜硝8錢,輕粉1錢。 主治:咽喉潰爛。
八仙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一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天麻1錢(熱湯泡洗),人參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半,禦米1錢(炒去油),糯米(薑汁浸7次),扁豆1錢(炒),陳皮1錢,蓮肉(去心)1錢,藿香葉1錢,甘草1錢(炒)。 主治:一切身冷,瘛瘲,四肢弱,吐瀉不食,精神困慢,面色青黑,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