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玉餅子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玉餅子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脹、食少、便溏等症,茯苓可健脾燥濕,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使濕邪得以排除。
-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之效。玉餅子方劑部分組成,可能兼具安神之效,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安神效果,有助於改善失眠、心悸等症狀。
玉餅子方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味苦鹹,性寒,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玉餅子方多用於熱結便祕、腹脹滿痛等症,芒硝可清熱瀉火,軟化糞便,促進排泄,緩解便祕症狀。
- 引藥入腑: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有助於藥物深入腸腑,發揮更好的療效。玉餅子方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藥物,芒硝能引導這些藥物進入腸道,更有效地治療腸道熱結、濕熱等病症。
玉餅子方劑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痛等症狀,寒水石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 止血生肌:寒水石還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玉餅子方劑中,寒水石可以幫助止血,並促進口腔潰瘍、牙齦出血等病症的癒合。
因此,寒水石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玉餅子方劑的清熱瀉火、止血生肌功效。
玉餅子方劑中包含山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固腎澀精: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腎、固精止遺的功效。玉餅子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腎氣虛、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狀,而山藥的補益作用正好可以改善這些問題。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山藥性平,味甘,能夠調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且能增強藥物吸收和利用率,提高藥效。
玉餅子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玉餅子方劑多用於治療燥熱傷肺、咳嗽痰粘等症,而麥門冬能滋陰潤燥,使肺氣平和,痰液易於排出。
- 養心安神:麥門冬亦可養心安神,對於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玉餅子方劑若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心神不安等症,麥門冬的加入則能起到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總之,麥門冬在玉餅子方劑中,既能滋陰潤肺,又能養心安神,其加入是經過古人長期臨牀經驗總結而來,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玉餅子方劑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能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玉餅子方劑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驚恐等症狀,而硃砂正是其鎮心安神的主要藥物。
- 解毒止痛: 硃砂亦有解毒止痛之效,能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玉餅子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毒性的藥物,而硃砂可以解毒止痛,減輕藥物毒性,保護患者。
玉餅子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玉餅子方劑多用於治療外感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冰片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 涼血止痛: 冰片還能涼血止痛,對於外傷引起的疼痛、紅腫等症狀,冰片可以起到鎮痛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冰片在玉餅子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有效緩解外感熱症、咽喉腫痛、外傷疼痛等症狀。
玉餅子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玉餅子方劑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更利於藥效發揮。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等功效。配合玉餅子中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玉餅子」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心虛疳熱,面黃頰赤,啼叫恍惚」,此病症常見於小兒疳積熱證,屬中醫「疳證」範疇。其臨床表現為:
- 心虛疳熱:指心陰不足、虛熱內擾,多因長期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心失所養。
- 面黃頰赤:面色萎黃為脾虛氣血不榮之象,而頰部潮紅則為虛熱上浮之徵。
- 啼叫恍惚:小兒煩躁不安、夜啼或精神恍惚,與心火內擾、神志不寧相關。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膠(即黃明膠):
- 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傳統用於滋陰潤燥、止血消腫。
- 此方以白膠為基質,可能取其黏附之性以固定藥物,同時滋養陰血,緩解心陰不足所致虛熱。
蓖麻子:
- 性味甘辛平,有毒,傳統外用可拔毒、消腫、通絡。
- 本方以蓖麻子「作泥」搗爛後與白膠融合,利用其透皮吸收與刺激作用,可能助膠藥滲透,以散局部熱毒(如癤腫)。
小油(可能為麻油或菜油):
- 潤滑調劑,調整膏藥硬軟,兼有滋潤皮膚、緩解刺激之效。
邏輯推論與方劑作用
外用貼敷與內病外治:
古代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此方雖外貼,但透過經絡傳導或局部刺激,可能間接調節「心虛疳熱」之內證。- 局部癤腫:蓖麻子拔毒消腫,白膠黏附成膜,共奏散結之功。
- 虛熱上擾:白膠滋陰或能引熱下行,結合蓖麻子辛散之性,調和陰陽。
可能的治療途徑:
- 貼敷部位或選背俞穴(如心俞、脾俞)或患處,通過藥物滲透與穴效結合,調節氣血,清熱安神。
- 「一膏治3-5癤」反映其側重於多發性皮膚熱毒證,兼顧內在虛熱病機。
此方體現了「標本兼顧」的思路,既外用消癤治標,又可能通過經絡調理內在虛熱,符合傳統中醫「內外相應」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白膠1兩,蓖麻子64個。
上用白膠瓷器內溶開,去滓,再於溶開後,以蓖麻子作泥,入膠內攪勻,入小油半匙頭,柱點水中,試硬軟添減膠油。量瘡大小,以緋帛攤膏藥貼之。
1膏藥可治3-5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清熱瀉火、除煩安神之功,適用於心虛疳熱,面黃頰赤,啼叫恍惚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餅子,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白膠1兩,蓖麻子64個。 主治:瘰癧,一切惡瘡軟癤。
玉餅子,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茯苓5錢,芒消5錢,寒水石(煅)5錢,山藥(瓦焙)5錢,炙甘草5錢,麥冬(去心)5錢,朱砂3錢,龍腦1字。 主治:心虛疳熱,面黃頰赤,啼叫恍惚。
玉餅子,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半夏(大者)12個,巴豆50個(去殼,另研),滑石1兩,寒食面1兩(一方有輕粉)。 主治:小兒吐瀉驚疳,乳食不消,肚脹潮熱,咳嗽,急慢驚風及痢疾。
玉餅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川烏(炮)半兩,乾薑(炮)半兩,天南星(炮)半兩,川芎1兩,甘草(炒)1兩,防風1兩,天麻1分,半夏(薑制)1分。 主治:婦人頭風,惡寒風冷,昏悶嘔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