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地黃丸

二妙地黃丸

ER MIAO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6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肝經 16%
脾經 15%
心經 12%
肺經 12%
胃經 6%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腎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二妙地黃丸主要針對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熟地黃能滋養陰液,降低虛火,達到陰陽平衡。
  2. 潤燥生津: 熟地黃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可緩解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能發揮滋陰降火的功效。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補腎,固澀止瀉: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瀉之效。二妙地黃丸主治腎陰虛,虛火上炎,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心煩失眠、遺精滑泄等,山茱萸可滋補腎陰,固澀精氣,從根本上緩解這些症狀。
  2. 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山茱萸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材相配,可加強滋陰降火之功;與澤瀉、丹皮等清熱利濕藥材相配,可防止滋陰過度,保持藥性平衡。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抑制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而活血化瘀則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在二妙地黃丸中,牡丹皮與黃芩、生地黃等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分有熱所致的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二妙地黃丸以滋陰清熱為主,但亦需兼顧脾胃運化,茯苓可助其利水滲濕,避免濕濁內停,影響藥效。
  2. 配合黃柏、知母,清熱瀉火:茯苓性平,可緩解黃柏、知母的寒涼之性,使其清熱瀉火作用更溫和,避免傷及脾胃。同時,茯苓還能促進黃柏、知母的藥效發揮,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綜上所述,茯苓的加入可使二妙地黃丸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同時也兼顧了脾胃的運化,使藥物作用更加全面。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二妙地黃丸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虛熱內擾的病症,山藥可以滋陰降火,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固腎止瀉:山藥能固腎止瀉,對於因腎虛導致的脾胃虛弱、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二妙地黃丸中,黃柏、知母等藥物較寒涼,加入山藥可以起到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口苦咽乾等症狀。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所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同時,澤瀉還可清熱瀉火,輔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達到整體治療濕熱內蘊的目的。因此,澤瀉的加入,不僅增強了二妙地黃丸利水滲濕之效,也使其更具清熱瀉火之功,更好地治療濕熱內蘊之症。

二妙地黃丸為一傳統中醫補腎名方,其基礎方源自六味地黃丸,並根據臨床需要進行加減變化。該方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之腰膝酸軟、耳鳴頭暈等症狀。在二妙地黃丸的組成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溫腎助陽的功效。

附子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能大補元陽、散寒止痛,對於腎陽虛衰所導致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症有顯著療效。在二妙地黃丸中加入附子,可以加強溫腎壯陽的作用,適宜於伴有寒象的腎虛患者。此外,附子與地黃、山茱萸等滋陰藥物相配伍,可達到陰陽雙補的效果,使整個方劑既能滋養腎陰,又能溫補腎陽,從而提高治療腎虛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但由於附子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使用時需注意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中毒反應。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添加以及添加多少附子。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燥濕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帶、解毒的作用。在二妙地黃丸中,黃柏與其他藥物如生地黃、丹皮等共同作用,能有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潤燥,對於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炎症、出血、帶下病等有顯著療效。

此外,黃柏還能 抑制細菌生長,對於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二妙地黃丸中加入蒼朮,主要考量其利濕健脾的功效。

  1. 燥濕化痰: 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對於濕濁阻滯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痰多等症,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健脾開胃: 蒼朮還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配合地黃滋陰,更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

蒼朮加入二妙地黃丸,既能去濕,又能健脾,使藥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改善濕熱內蘊、脾虛濕困所致的諸多病症。

二妙地黃丸為滋補腎陰之名方,其組成精簡而功效顯著。在該方劑中,黑芝麻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應用源於傳統中醫學對黑芝麻性味歸經及療效的認識。根據中醫理論,黑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潤燥滑腸的功效。對於肝腎陰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須髮早白等症狀,黑芝麻能夠發揮很好的滋補作用。此外,黑芝麻富含油脂、維生素E及多種微量元素,這些物質能幫助改善皮膚乾燥、增強體力並促進毛髮烏黑亮澤。因此,在二妙地黃丸中加入黑芝麻,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滋補腎陰的效果,還能輔助治療與肝腎陰虛相關的各種症狀,使該方劑更為完善,適用範圍更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妙地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濕熱內郁而爲便濁」,即濕熱之邪蘊結於內,導致小便混濁不清、排泄不暢等症。其病機關鍵在於濕與熱交阻下焦,影響腎與膀胱氣化功能,兼及脾胃運化失司。用藥以滋腎清熱、利濕化濁為主,並依濕熱偏勝調整附子與黃柏比例,體現「辨證加減」之思維。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架構:六味地黃丸加減

    • 滋腎填精:熟地黃爲君,配山茱萸、山藥(即「三補」),補益肝脾腎之陰,奠定腎氣化之基。
    • 清泄相火:澤瀉、牡丹皮、茯苓(即「三瀉」),利水滲濕、涼血泄熱,防滋膩壅滯。
    • 調整重點:原六味地黃丸去茯苓(減量),以減淡滲之力,更聚焦下焦濕熱。
  2. 濕熱辨治:二妙散加味

    • 清熱燥濕:黃柏苦寒,清下焦濕熱;蒼朮辛溫燥濕,健脾運中,二者合爲「二妙散」基礎,針對濕熱膠結。
    • 溫陽化氣:附子辛熱,助腎陽以化濕,與黃柏寒溫並用,既制其燥烈,又助氣化濕濁。
    • 比例調控:依濕熱偏勝調整附子與黃柏用量(濕重增附子,熱重增黃柏),體現動態平衡。
  3. 輔助增效

    • 黑芝麻炒蒼朮:兼顧健脾與潤燥,防蒼朮過燥傷陰。
    • 石斛煎蜜爲丸:石斛養陰生津,蜜丸緩補脾胃,協調全方峻烈之性,使祛邪不傷正。

三、治療原理
本方以「補瀉兼施、寒溫並用」爲法:

  • 滋腎陰以復氣化之本,瀉濕熱以通濁邪之標,標本同治。
  • 附子與黃柏寒熱配伍,既防單用寒藥冰伏濕邪,又避免純熱助火,適合濕熱夾雜之複雜病機。
  • 蒼朮與茯苓健脾滲濕,切中「濕濁來源於脾不運化」之理,從中焦斷病根。

全方結構嚴謹,透過藥物比例調整適應證候偏勝,展現中醫「同病異治」之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8兩(微火焙燥),山茱萸4兩(去核,酒拌炒),牡丹皮4兩(焙),白茯苓3兩(焙),懷山藥4兩(炒黃),漢澤瀉3兩(淡鹽水拌,曬乾,炒),川黃柏7錢,熟附子5錢(2味鹽、酒同浸1宿,各揀開,黃柏炒褐色,附子焙燥),茅山蒼朮2兩(切大塊,米泔水浸透,切片,黑芝麻拌,炒黃)。
如濕多熱少,用附子7錢,黃柏5錢;如濕少熱多,用附子5錢,黃柏7錢。
上為細末,用金石斛4兩,煎濃汁,入白蜜20兩,同煉為丸。
每早、晚食前白湯送服3錢。
忌食酒、面、雞、魚、濕熱炙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二妙地黃丸, 出處:《馮氏錦囊》卷十一。 組成:熟地黃8兩(微火焙燥),山茱萸4兩(去核,酒拌炒),牡丹皮4兩(焙),白茯苓3兩(焙),懷山藥4兩(炒黃),漢澤瀉3兩(淡鹽水拌,曬乾,炒),川黃柏7錢,熟附子5錢(2味鹽、酒同浸1宿,各揀開,黃柏炒褐色,附子焙燥),茅山蒼朮2兩(切大塊,米泔水浸透,切片,黑芝麻拌,炒黃)。 主治:濕熱內鬱而爲便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