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除濕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效。對於因陰虛而導致的濕熱困脾,熟地黃能補益脾腎之陰,使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增強,從而達到除濕的目的。
- 配伍相宜: 滋陰除濕丸通常還包含其他滋陰、清熱、利濕的藥材,如生地黃、山藥、茯苓等。熟地黃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陰陽調和、寒熱平衡的效果,使除濕效果更佳。
滋陰除濕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和活血化瘀的功效。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方劑中若出現濕熱症狀,例如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舌苔黃膩等,牡丹皮可以清熱涼血,改善濕熱症狀。同時,若患者伴有血瘀阻滯,如疼痛、腫脹等,牡丹皮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滋陰除濕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以達到除濕滋陰的療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濕氣困阻所造成的各種不適。同時,茯苓還有健脾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加強除濕效果。此外,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濕氣困阻所引起的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等症狀。
滋陰除濕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以達到滋陰除濕的效果。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體外。此外,澤瀉也能清熱瀉火,緩解因濕熱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在滋陰除濕丸中加入澤瀉,可以有效地利水滲濕,清除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滋陰除濕的療效。
滋陰除濕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補腎: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滋陰除濕丸主要針對肝腎陰虛、濕熱內蘊所致的諸症,山茱萸可補益肝腎之陰,並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除濕之效。
二、 斂汗止瀉:山茱萸還具有斂汗止瀉的作用,對於因陰虛火旺而導致的盜汗、自汗,以及脾腎虛弱所致的泄瀉,也有一定的療效。這與滋陰除濕丸所針對的症狀相符,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滋陰除濕丸中加入山藥,是基於其潤肺健脾、滋陰除濕的藥性。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其富含黏液蛋白、澱粉、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
在滋陰除濕丸中,山藥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滋陰潤肺: 針對燥邪傷肺、陰虛津虧所致的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山藥能滋陰潤肺,緩解肺燥,補充津液。
- 健脾除濕: 對於脾虛濕困、水濕停滯導致的腹脹、便溏、食慾不振等症狀,山藥能健脾益氣,利濕化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
總之,山藥的加入,不僅能補充陰液,潤澤肺燥,更能健脾利濕,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滋陰除濕的功效。
滋陰除濕丸是一款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陰虧而導致的濕熱症狀。在其組成中,黃柏被選用的原因主要在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黃柏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尤其適合用於治療濕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在中醫理論中,陰虧者往往伴隨著濕熱之邪的侵襲,這會導致身體出現內熱、口渴等不適。黃柏能有效抑制體內濕熱,清理積聚的毒素,並且其寒性能夠助於調和體內的陰陽。因此,黃柏不僅能改善體內環境,還有助於滋養陰液,實現滋陰與除濕的雙重效果。
總而言之,黃柏的加入,使滋陰除濕丸在調理濕熱症狀方面顯得更加有效,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更能針對臨牀上病人的具體需求。
滋陰除濕丸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
蘆薈味苦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其清熱解毒之性,能清解濕熱之邪,同時滋陰潤燥的特性,可緩解濕熱所致的津液虧損。
因此,蘆薈在滋陰除濕丸中,可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除濕熱,滋養陰液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陰除濕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八角虱」(形似花蜘蛛)寄生於陰毛或髮際,並伴隨玉莖根部劇癢,以熱水澆淋僅能暫緩,復發時可見黃水滲出。古人認為病因與「肝腎濁氣不潔」相關,屬濕熱濁邪下注,兼有陰血耗傷之證。從症狀描述推斷,可能對應現代醫學的陰蝨病、濕疹或化膿性皮膚感染,其「黃水淋漓」特徵,符合濕熱蘊毒、浸淫皮膚的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結構:六味地黃丸加減
- 熟地、山萸肉、淮山藥:滋補肝腎之陰,填精固本,針對肝腎陰虛之本。
- 丹皮、澤瀉、白茯苓:清瀉虛熱(丹皮)、利濕泄濁(澤瀉、茯苓),構成「三補三瀉」框架,平衡滋膩。
2. 增效配伍:清熱燥濕解毒
- 黃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直折肝腎濕毒,治標之主藥。
- 蘆薈:瀉火通便、殺蟲止癢,古人用於濕熱蟲癬(如《本草備要》載其「殺疳蟲」),針對「八角虱」之蟲癢與黃水。
3. 蜜丸設計
- 煉蜜為丸,既可緩和黃柏、蘆薈苦寒傷胃之性,又能借甘緩之力延長藥效,漸消濕毒。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滋陰除濕」為名,體現「標本兼治」原則:
- 治本:熟地、山萸肉補肝腎陰虛,防濕熱化燥傷陰。
- 治標:黃柏、蘆薈清熱燥濕殺蟲,丹皮、澤瀉涼血利濕,茯苓健脾滲濕,共除濕熱濁邪。
針對「濁氣不潔」病機,推測古人認為肝腎陰虛導致虛火內生,濕熱蘊結化毒,外發為蟲癢潰液。方中滋陰與除濕並行,既修復內環境,又外祛濕毒,契合「濕熱久戀傷陰,陰傷反礙濕化」的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熟地8兩,丹皮3兩,白茯苓3兩,澤瀉3兩,山萸肉4兩,淮山藥4兩,黃柏1兩,蘆薈5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服3錢,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陰除濕丸有滋陰補腎、清熱利濕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脾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除濕丸, 出處:《外科集腋》卷四。 組成:熟地8兩,丹皮3兩,白茯苓3兩,澤瀉3兩,山萸肉4兩,淮山藥4兩,黃柏1兩,蘆薈5錢。 主治:八角虱(形如花蜘蛛)叮陰毛之上,發內亦生,由肝腎濁氣不潔而生,更有玉莖之根癢甚,以沸湯沃之,稍止而復作,有三四竅黃水淋漓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