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佛手散

神效佛手散

SHEN XIAO FO SH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跌損妙方》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18%
心經 16%
脾經 14%
肺經 9%
膀胱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胃經 3%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佛手散」方劑中加入鹿茸,主要基於其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的功效。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能溫補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此外,鹿茸亦能益精血、強筋骨,對於年老體虛、筋骨不健者,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因此,在「神效佛手散」中加入鹿茸,可起到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佛手散主要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脇脹痛、胃脘痛等症狀,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佛手散中加入當歸,可以補益氣血,調和氣血,改善血虛導致的疼痛。

總而言之,神效佛手散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緩解疼痛,又能補血養血,調和氣血,對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神效佛手散」方劑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腸燥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2. 協同增效: 佛手散中其他藥材可能含有清熱解毒、理氣止痛等功效,而肉蓯蓉的補腎壯陽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對於一些由腎虛引起的疼痛或不適,肉蓯蓉可以幫助改善腎虛狀態,從而減輕疼痛。

「神效佛手散」方劑中加入「禹餘糧」的原因,主要在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禹餘糧性味辛溫,歸肝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脘腹脹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其亦有消食化積之功效,可緩解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問題。
  2. 配伍增效: 佛手散本身以理氣止痛、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加入禹餘糧後,可加強其疏肝理氣之效,更能促進氣機運行,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神效佛手散」中加入「禹餘糧」不僅能增強其療效,更能使藥物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神效佛手散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病症,特別是與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相關的問題。其中,菟蕬子(即菟蕬的成熟種子)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為這個方劑提供了重要的功效。

菟蕬子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可以養心安神、舒筋活絡的藥材。其成分中含有多種生物鹼,能夠調節神經系統,減輕焦慮和緊張,對於現代人因壓力引起的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此外,菟蕬子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身體的整體機能。

因此,菟蕬子在神效佛手散中的應用,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調和其他藥材的作用,使整體方劑更加和諧有效。這樣的配伍思路,體現了中醫藥的整體觀與辯證思維,讓這個方劑在臨牀上更具價值。

神效佛手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桑螵蛸,這是基於其多重藥理作用而選用的。桑螵蛸,俗稱螵蛸,是蝙蝠蛤蟆的乾燥卵殼,具有補腎固精、益氣安神的效果。傳統中醫認為,桑螵蛸能夠調和身體的內在平衡,強化腎功能,因此在神效佛手散中,扮演了支持整體療效的角色。

另外,桑螵蛸所含的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且對於緩解虛弱、倦怠等症狀具有一定的幫助。這使得其在調和其他藥材的作用時,能更有效地增強方劑的總體效果。此外,桑螵蛸的安神益智特性,使得患者在使用該方劑時能更容易地達到心身的和諧與平靜,進一步提升治療的整體效果。因此,桑螵蛸在神效佛手散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兼顧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神效佛手散方劑中包含紫石英,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紫石英性寒,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炎症,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 活血化瘀:紫石英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

紫石英的加入,可增強神效佛手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瘀血阻滯所致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腎益精,滋陰養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腎、肝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佛手散方中加入熟地黃,可以補益腎精,滋養肝血,緩解因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引起的症狀,如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面色蒼白等。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熟地黃的補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舒肝理氣: 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佛手散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痛等症狀,白芍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並促進氣血流通,起到舒肝理氣之效。
  2. 滋陰養血,調和脾胃: 白芍還具有滋陰養血、調和脾胃的作用。佛手散中可能加入一些辛燥之品,白芍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防止燥熱傷陰,並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全面。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脅疼痛、頭風頭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
  2. 活血化瘀: 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清除淤血,緩解瘀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川芎在「神效佛手散」中起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佛手散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而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症狀。
  2. 協調藥性:佛手散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佛手、香附等,加入乾薑可起到調節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神效佛手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覆盆子,這是因為覆盆子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多種療效。首先,覆盆子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增強免疫力和促進身體健康有幫助。其次,覆盆子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補肝腎、益精血的良藥,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因肝腎虧虛引起的症狀,如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等。此外,覆盆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改善身體的整體狀態。最後,覆盆子味甘酸,性涼,能夠調和其他成分,使整個方劑更加平衡,增強其療效。因此,覆盆子的加入不僅提高了方劑的療效,還使其在調理身體方面具備了更全面的效用。

「神效佛手散」方劑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失眠: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虛汗、養肝寧神之效。佛手散多用於治療胸悶心悸、心煩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酸棗仁可以協同佛手、枳殼等藥物,有效緩解患者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2. 滋養肝腎,益氣健脾: 酸棗仁還兼具滋養肝腎、益氣健脾的功效,可與佛手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調和脾胃、滋補肝腎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整體療效,改善患者的體質。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斂肺止咳: 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之效。對於肺虛久咳、咳喘氣短等症,能起到收斂肺氣、止咳平喘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協同發揮止咳平喘功效。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味酸甘,能益氣生津,對於因肺虛而導致的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能起到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神效佛手散中包含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化瘀止痛:琥珀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止痛消腫藥物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2. 安神定驚:琥珀性甘平,入心經,可鎮心安神、定驚止痙,對於因瘀血內阻、心神不寧導致的驚悸失眠等症,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琥珀在神效佛手散中起到化瘀止痛、安神定驚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配合,發揮最佳療效。

「神效佛手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佛手散方中常因濕熱蘊結,脾失健運,而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茯苓可健脾化濕,促進消化吸收,改善症狀。
  2. 寧心安神: 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濕熱蘊結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提升患者睡眠品質,改善整體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佛手散》功效主治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金瘡重傷,筋骨斷折將死者」,屬古代用於外傷垂危的重症救治方。其功效特點如下:

  1. 急救續命:針對外傷失血過多、筋骨斷裂所致的氣血崩脱、陰陽離決危候,透過大補氣血、固攝元陽,挽救生機。
  2. 接續筋骨:通過補肝腎、益精血,強健筋骨,促進斷折修復。
  3. 鎮靜安神:外傷劇痛易致神志昏亂,方中兼具安神定魄之效,以穩定病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補益肝腎、溫陽固脫」為核心,結合「活血止血、安神定痛」之效,分段解析如下:

(1)大補精血,溫養筋骨

  • 鹿茸、蓯蓉、菟絲餅:溫補腎陽,填精益髓,強筋壯骨,為接續斷折之君藥。
  •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四物湯架構):養血活血,滋養肝陰,助筋骨修復。
  • 紫石英、禹餘糧:礦物藥質重下沉,溫腎暖宮(紫石英)兼澀腸止血(禹餘糧),固攝下焦元氣。

(2)固澀止血,救逆固脫

  • 桑螵蛸、復盆子、五味子:收澀固精,止血斂汗,防止氣血耗散。
  • 乾薑:溫中回陽,守而不走,助陽氣復甦。

(3)寧心安神,通絡定痛

  • 酸棗仁、琥珀:鎮驚安神,活血散瘀,緩解外傷疼痛與驚悸。
  •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兼防補藥滋膩。

(4)引經調和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促進藥力吸收,兼護脾胃。

三、整體治療原理

  1. 標本兼治
    • 急則治標(止血固脫),緩則治本(補養肝腎)。鹿茸、當歸等補益藥與收澀藥並用,既防氣血外泄,又助生新。
  2. 動靜結合
    • 活血(川芎、當歸)與止血(禹餘糧、桑螵蛸)同施,避免瘀滯與出血並存之弊。
  3. 陰陽並調
    • 鹿茸、乾薑溫陽,熟地、白芍滋陰,適合外傷後陽隨血脱、陰竭陽浮之危候。

此方體現中醫「精血同源」「腎主骨」理論,通過補腎填精、溫固氣血,為古代救治外傷重症之代表方。

傳統服藥法


鹿茸、當歸、蓯蓉、禹餘糧、菟絲餅、桑螵蛸、紫石英、熟地、白芍、川芎、乾薑、復盆子、酸棗仁、五味子、琥珀、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
加生薑3片,大棗1個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佛手散, 出處:《跌損妙方》。 組成:鹿茸、當歸、蓯蓉、禹餘糧、菟絲餅、桑螵蛸、紫石英、熟地、白芍、川芎、乾薑、復盆子、酸棗仁、五味子、琥珀、茯苓各等分。 主治:金瘡重傷,筋骨斷折將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