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損妙方
《跌損妙方》是一部在中醫傷科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由異遠真人撰寫。其成書年代雖不詳,但源於明代的抄本,後經清代孫應科於道光丙申年(1836年)重加校訂並刊刻問世,至今存有多種清刻本及後來的排印本,這反映了其學術價值歷久彌新,在傷科學術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此書專注於治療「跌損」,即跌打損傷。作者開篇的〈治法總論〉便直指跌打損傷的核心病機,認為這類傷勢常導致「氣血不流行」,可引發多種症狀,從人事昏沉、寒熱往來到日輕夜重。總論中強調了及早治療的重要性,認為半月之後瘀血固結、水道不通,則難以挽回。它也提供了初步的診斷依據,如觀察全身血道形色、診脈判生死,並列出了一些危急或難治的徵象(如牙關緊閉、山根、腎子、頂門、囟門受傷的預後判斷,以及心胸、小腹等關鍵部位受傷的辨識),同時提出了坐臥避風、忌食生冷、牛肉、豬肉等護理與飲食禁忌,體現了傳統中醫在傷科治療中整體觀念與細緻入微的觀察。
《跌損妙方》內容結構清晰,以身體部位為綱,將跌損治法分為七個主要部分,即「七門」:全身、頭面、身中(胸腹部)、脊背、腿足、金瘡(金屬器械造成的創傷)及通行。這種分門別類的編排方式,使得讀者或臨床醫師能更便捷地查閱特定部位損傷的治療方法。每一個「門」中,都涵蓋了該部位跌損後的常見症狀、診斷以及相應的治療方藥和方法。例如,全身門提供了針對全身性跌打損傷的湯藥、丹藥、酒藥等豐富處方;頭面門則專論頭面部受傷,細化到百會穴、腦門、囟門、太陽等不同部位的損傷與治療,甚至包括了對出血過多、傷風腫大等併發症的處理。
書中不僅有分部的治療,還提供了實用的歌訣與總結性的藥物運用指南。〈用藥歌〉便是將傷科常用的藥物,按其主治部位或功效編成歌訣形式,便於記憶與應用,如「頭上加羌活,防風白芷隨」、「胸中加枳殼,枳實又云皮」等,簡明扼要地提示了不同部位選藥的規律。這顯示了作者在傳承知識上的匠心。
除了分門別類與用藥歌訣,書中還有一些獨特的內容反映了當時中醫傷科的一些觀點與實踐。〈血頭行走穴道歌〉提出了一種按時辰觀察氣血(或某種特定能量)在特定穴道流轉的理論,並認為在這些穴道受傷若遇特定時辰則預後不良,這是一種基於傳統時間醫學與經絡理論的獨特觀點,儘管其確切臨床意義與現代醫學理論存在差異,卻是當時醫家觀察與思考的一種體現。〈左右論〉則提供了一種藉由吐血顏色(血黑傷左、血鮮傷右)或觀察眼珠白黑之變化來判斷左右側傷勢的獨特診斷方法,並聯繫到肝(左)肺(右)臟腑,強調了左右兼治的重要性。這些內容豐富了中醫傷科的診斷維度。
《跌損妙方》的〈藥中禁忌〉篇章尤其引人注目。作者在此處表達了對使用「兒骨」入藥的倫理考量,認為「小兒何辜,甫離母腹,骨化形銷,以人治人,殘忍殊甚」,並明確表示在輯錄方藥時,凡遇使用兒骨者悉數裁去,改以猴骨代替。這種對藥材來源的人文關懷和倫理反思,在中醫古籍中相對少見,體現了異遠真人或後世編校者的道德情操。同時,此篇也提及了乳香、沒藥需去油的注意事項,這是基於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
從提供的全身門用藥處方來看,書中使用的藥物多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之品,如當歸、川芎、赤芍、生地、乳香、沒藥、血竭、骨碎補、續斷、自然銅、參三七、地鱉蟲等,這些藥物至今仍是傷科臨床的常用藥。處方組成嚴謹,有湯劑、丸散、酒劑等多種劑型,顯示了治療手段的多樣性。書中對某些藥物來源或別名也有註解,如「南蛇,即蚺蛇」,「南藤(即風藤亦名丁公藤)」,顯示了編者的考據與細緻。
總體而言,《跌損妙方》作為一部清代重刊的明代傷科著作,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它不僅系統地歸納了不同部位跌損的常見病證及治療方藥,還融入了獨特的診斷方法、用藥經驗、倫理考量和便於記憶的歌訣,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它對後世中醫傷科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了解傳統中醫處理跌打損傷的重要文獻。其結合了理論與實踐、診斷與治療,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傷科經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