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解散

PIAN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24%
心經 16%
肺經 14%
胃經 5%
腎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膀胱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偏解散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偏解散方劑旨在散寒祛濕,但寒濕侵襲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促進血行,有利於寒濕之邪的散解。
  2. 調和藥性: 偏解散方劑多以辛溫燥烈之品為主,容易耗氣傷陰。當歸性潤,可緩解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及正氣,提高藥效。

偏解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偏解散方劑多用於熱證,生地黃可清解體內熱邪,並滋養陰血,緩解熱邪所致的口渴、煩躁、皮膚乾燥等症狀。
  2. 解毒護陰:生地黃有較好的解毒作用,可解熱毒、毒素,保護陰液不受損傷。偏解散方劑中,若存在毒熱、燥熱等邪氣,生地黃可與其他藥物配合,清熱解毒,滋陰護陰,使邪氣得以消除,陰液得以恢復。

偏解散方劑中含有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偏解散方劑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而烏藥的溫通氣血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溫脾散寒:烏藥兼具溫脾散寒的作用。偏解散方劑中常加入一些寒涼藥材,如薄荷、柴胡等,而烏藥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藥材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

總而言之,烏藥在偏解散方劑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溫脾散寒,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偏解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發散風寒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經。其發散風寒的作用,可以解除風邪入侵肌表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狀,同時其止痛作用也能減輕因風寒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偏解散方劑中加入防風,可以起到驅散外邪,緩解疼痛的作用,有助於促進疾病的康復。

偏解散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疼痛,例如頭風痛、齒痛、鼻塞等。偏解散方劑常用於治療寒邪入侵引起的病症,白芷可以發揮其散寒止痛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2. 通竅止痛: 白芷具有通鼻竅,止頭痛的功效。偏解散方劑常用於治療頭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疾病,白芷可以通暢鼻竅,散寒止痛,改善病症。

偏解散方劑中常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特點: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偏解散方劑多用於痰濕壅盛、氣機不利的情況,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可幫助消除痰濕,暢通氣機。
  2. 降逆止嘔:半夏兼具降逆止嘔之效,能抑制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偏解散方劑中常含有辛燥之品,可能刺激胃氣上逆,而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可緩解這一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

因此,半夏成為偏解散方劑中常見藥物,既能化解痰濕,又可緩解藥物副作用,提高療效。

偏解散方劑中使用黃耆,主要是基於其補氣升陽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益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偏解散方劑通常用於治療氣虛導致的各種病症,而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恢復元氣。此外,黃耆還能升舉陽氣,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的透達和發揮療效。因此,黃耆在偏解散方劑中起到補氣固表、昇陽助藥的作用。

「偏解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偏解散方劑通常用於治療濕濁內阻、水濕停滯所導致的疾病,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解除濕濁阻滯,達到散結消腫的效果。
  2. 健脾和胃:茯苓亦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有利於濕濁的轉化和排泄。偏解散方劑往往需要兼顧脾胃功能,而茯苓的健脾作用,可避免利水過度損傷脾胃,確保整體治療效果。

偏解散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藥性: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加入偏解散方劑中,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損傷脾胃,達到“辛開苦降,緩而不猛”的效果。
  2. 協調藥效: 白芍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白芍可以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合,增強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的效果,同時又可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導致肝血虧虛。

因此,白芍在偏解散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協調藥效,促進藥物療效的發揮。

偏解散方劑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疏散風濕,止痛止痺: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善於疏散風寒濕邪,並能止痛止痺。偏解散方劑多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秦艽能有效祛除病邪,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秦艽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偏解散方劑中,若兼有熱毒,或伴有局部紅腫熱痛,秦艽便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起到輔助作用。

因此,秦艽在偏解散方劑中可有效疏散風濕、止痛止痺,並兼具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可謂一味不可或缺之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偏解散」,主要成分有當歸、生地黃、烏藥、防風、白芷、半夏、黃耆、茯苓、白芍、秦艽。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烏藥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本方具有解表散寒、活血止痛、祛風散寒、清熱利尿、補氣固表、滋陰補血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鼻塞頭痛、咳嗽氣喘、胸悶憋氣、周身疼痛、四肢麻木、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症。

本方中的當歸、生地黃、白芍具有補血養陰、活血化瘀的功效;防風、白芷、半夏具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祛除體內風寒濕邪;黃耆、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秦艽、烏藥具有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可緩解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溫暖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總之,本方各味藥物配伍使用,具有解表散寒、活血止痛、祛風散寒、清熱利尿、補氣固表、滋陰補血等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鼻塞頭痛、咳嗽氣喘、胸悶憋氣、周身疼痛、四肢麻木、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偏解散具有疏風解表、和營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偏頭痛的症狀。但由於偏解散中含有烏藥、防風、白芷等辛溫燥烈之品,因此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偏解散,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當歸3錢,炒梔子3錢,生地3錢,烏藥3分,防風3分,白芷3分,半夏1錢,黃耆1錢,茯苓1錢,白芍5錢,秦艽1錢。 主治:入室向火,一邊熱而一邊寒,遂致左頰出汗,偶爾出戶,爲賊風所襲,右頰拘急,口於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