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和解表裏: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之功效。建中湯以補脾胃為主,而木瓜柴胡湯則以疏肝解鬱、和解表裏見長。加入桂枝,可溫補脾胃之陽氣,同時協調表裏,使脾胃與肝膽氣機相通,更利於藥效發揮。
- 助柴胡疏肝解鬱: 桂枝與柴胡同為疏肝解鬱之要藥,二者配合,可加強疏肝解鬱之效。柴胡善於疏肝解鬱,而桂枝則可溫通經絡,促進肝氣疏泄,進一步達到解鬱的效果。
綜上所述,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桂枝,旨在溫補脾胃,調和氣血,疏肝解鬱,使藥效更全面。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脾胃氣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脾胃氣虛,則易出現腹痛、腹瀉、倦怠乏力等症狀,白芍可補益脾胃,緩解這些不適。
- 調和藥性: 此方以補脾胃、疏肝解鬱為目的,但柴胡性偏燥烈,木瓜性偏溫熱,易傷脾胃,白芍則可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緩解柴胡之苦,調和藥性: 柴胡性苦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柴胡的苦味,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不易傷正氣。
- 增強補中益氣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消炎的功效,與建中湯的補脾益氣功效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此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嘔吐等症,生薑的溫中散寒之性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胃寒引起的症狀。
- 解表止嘔:生薑還具有解表止嘔的作用。柴胡疏肝解鬱,木瓜消食健脾,但可能導致脾胃虛寒者出現嘔吐。加入生薑可以溫胃止嘔,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
總而言之,生薑在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解表止嘔,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中益氣: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建中湯以補脾胃為主,加入大棗可增強補益效果,使脾胃氣血充足,更好地運化水谷,促進機體恢復。
- 調和藥性: 方中柴胡、木瓜等藥性偏寒,大棗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同時,大棗甘甜味可改善藥物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服用。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止痛之效。與建中湯合用,能加強健脾益氣的作用,助於消食積,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整體療效。
- 疏肝解鬱,緩解疼痛: 木瓜亦能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脇疼痛,也有緩解作用。柴胡疏肝解鬱,與木瓜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肝氣不暢,減輕疼痛不適。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方中加入柴胡,有助於調節肝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症狀,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
- 和解少陽:柴胡善於治療少陽證,而少陽證常表現為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胸脅脹痛等,與建中湯主治的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等症狀相結合,可增強治療效果,使病症更易痊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者」,乃由脾胃虛寒、肝氣鬱滯或外邪侵犯中焦所致。其病機特點如下:
- 吐瀉轉筋:多因脾胃陽虛,運化失司,清濁不分而吐瀉;筋脈失於溫養,加上津液流失(如霍亂吐瀉)而拘急轉筋。
- 脅下痛、脈弦:提示肝氣鬱滯,木邪橫逆犯脾,或膽腑氣機不暢。脈弦為肝病之徵,脅下為少陽經所過,故見此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傷寒論》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膠飴)為基礎,加入木瓜、柴胡而成,旨在調和肝脾、溫中緩急,兼疏解少陽。
小建中湯(主體框架)
- 桂枝、生薑:辛溫通陽,溫散中焦寒邪,助脾胃運化。
- 芍藥、甘草(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舒筋解痙,針對轉筋。
- 膠飴(飴糖)、大棗:甘溫補脾,建中益氣,滋養營血,緩解虛羸。
- 全方作用:溫中補虛,調和氣血,奠定中焦運化之基。
加木瓜、柴胡之配伍意義
- 木瓜(5錢)
- 味酸溫,歸肝、脾經,傳統用於「霍亂轉筋」(《名醫別錄》),其酸收之性可柔肝舒筋,溫和化濕,與芍藥協同增強緩解筋脈拘急之效。
- 兼能化濕和胃,助止吐瀉。
- 柴胡(5錢)
- 疏肝解鬱,條達少陽氣機,針對「脅下痛、脈弦」之肝鬱或少陽證。
- 與桂枝配伍,一升一散,調和營衛兼疏解肝脾之鬱滯。
- 木瓜(5錢)
三、全方邏輯與功效推論
- 脾胃—肝—筋脈的整體調節
- 小建中湯重建中焦,提振脾胃陽氣以止吐瀉;
- 柴胡疏肝解鬱,防木亢乘土,治脅痛;
- 木瓜配芍藥甘草,專治津傷筋急,標本兼顧。
- 適應證延伸思考
- 此方可能適用於:
- 急性胃腸炎伴電解質失衡(轉筋);
- 膽胃不和之慢性脅痛(如膽汁逆流);
- 寒性痙攣性疾病(如腓腸肌痙攣)。
- 此方可能適用於:
四、煎服法特點
「去滓後下膠飴」保留飴糖滋補之性,避免久煎破壞藥效;「煮至一盞半」濃煎以求藥力集中,符合建中湯「甘緩溫補」主旨。
總結:此方巧妙融合建中、舒筋、疏肝三法,體現中醫「肝脾同調」「急則治標」之思維,針對虛寒夾鬱、筋脈失養之證,展現複方配伍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桂枝2兩半,芍藥3兩,甘草1兩,膠飴半升,生薑1兩半,大棗6個,木瓜5錢,柴胡5錢。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1兩,水3盞,煮至1盞半,去滓,下膠飴2匙,煎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中止痛、理氣和營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等症狀。但本方中含有生薑、大棗,有溫熱助陽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中含有桂枝、白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 出處:《此事難知》。 組成:桂枝2兩半,芍藥3兩,甘草1兩,膠饴半升,生薑1兩半,大棗6個,木瓜5錢,柴胡5錢。 主治:吐瀉轉筋,脅下痛,脈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