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金丸

佐金丸

ZUO JI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大腸經 18%
胃經 18%
心經 9%
膽經 9%
肺經 9%
脾經 9%
腎經 9%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佐金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燥濕: 佐金丸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黃芩性寒,能清熱瀉火,並可燥濕止瀉,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2. 瀉火解毒: 黃芩苦寒,具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可清熱解毒,緩解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因此,黃芩在佐金丸中發揮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的療效。

佐金丸方中使用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胃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吳茱萸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溫腎助陽:吳茱萸還有溫腎助陽的作用,對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腰膝酸冷、陽痿早洩等症,吳茱萸可溫腎助陽,改善陽虛症狀。

總之,佐金丸中使用吳茱萸,主要是利用其溫胃止嘔、溫腎助陽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佐金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要適應症

  1. 肝火熾盛:此方所治之「脅肋刺痛」「頭目作痛」皆因肝經鬱火循經上擾所致。肝氣鬱而化火,火性炎上,故見頭痛目赤;火灼經絡,則脅肋灼痛。
  2. 肝木乘脾:肝火橫逆犯脾,導致「洩瀉」「淋閉」。肝失疏泄,影響脾之運化,則見大便溏瀉;若熱邪下注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淋澀。
  3. 少陽樞機不利:「往來寒熱」為少陽病特徵,此處暗示肝火鬱結,影響少陽經氣機升降,故見寒熱交作。

病症特點:肝火兼夾氣機鬱滯,病位在肝、脾、少陽,屬實熱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

  • 君藥:片芩(黃芩)

    • 性味苦寒,主入肺、膽、大腸經,善清上焦火熱。
    • 本方重用六兩,意在清瀉肝膽之火,兼瀉肺熱(佐金丸之名即「佐肺金以伐肝木」)。肺金得清,則能制約肝木之亢逆,符合「佐金平木」之法。
  • 臣藥:吳茱萸

    • 性辛熱,歸肝、脾、胃經,用量僅一兩。
    • 其作用有三:
      1. 反佐制約黃芩之寒:防止苦寒傷胃,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2. 疏肝降逆:辛散肝鬱,引火下行,緩解脅痛。
      3. 醒脾開鬱:助脾運化,針對肝火犯脾之洩瀉。

配伍奧義

  • 寒熱並用:黃芩清熱瀉火為主,吳茱萸辛散為輔,形成「清中寓散」之勢,既直折肝火,又防冰伏氣機。
  • 臟腑相制:透過清肺金(黃芩)以抑肝木,佐以吳茱萸疏肝和胃,體現「隔臟治法」。
  • 升降相因:黃芩降火下行,吳茱萸升散鬱結,調暢少陽樞機,故能治往來寒熱。

丸劑意義
以蒸餅或粥為丸,取其緩消之功,適合肝火鬱結需漸消之證;白朮陳皮湯送下,更強化健脾理氣之效,標本兼顧。


總結

佐金丸以「清肝瀉火」為核心,巧妙結合「佐金平木」理論,透過黃芩與吳茱萸的寒熱配伍,既可解肝經實火之標,又調理肝脾生剋之本,對肝火犯肺、乘脾之複雜證候具有獨特療效。

傳統服藥法


片芩6兩,吳茱萸1兩。
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
上為末,蒸餅為丸。
《準繩·類方》本方用法:上為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九,白朮、陳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肋間神經疼痛膀胱炎慢性肝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忽冷忽熱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佐金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五。 組成:片芩6兩,吳茱萸1兩。 主治:佐肺金以伐肝木之邪。主治:肝火,脅助刺痛,往來寒熱,頭目作痛,泄瀉淋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