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湯

清中湯

QING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5%
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5%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中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化痰開竅: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的功效。清中湯主要用於治療痰濁矇蔽心竅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水菖蒲可以幫助開竅醒神,使患者恢復神志。
  2. 芳香化濕,健脾利濕: 水菖蒲亦具有芳香化濕、健脾利濕的作用。清中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化濕利水功效的藥物,如茯苓、蒼朮等,水菖蒲的加入可以增強化濕利水的作用,進一步清除痰濁濕氣,改善患者的病情。

清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扶正固本:清中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病邪耗傷正氣,人參能補氣益血,扶正固本,避免正氣過虛而導致病情加重。
  2. 協調藥性:清中湯中藥材性寒涼,人參性溫,能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療效。

因此,人參在清中湯中起到了扶正固本,協調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利於患者康復。

清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備溫中散寒之效。清中湯多用於寒邪內侵,脾胃失和的病證,生薑可溫暖脾胃,助藥力驅寒,達到溫中和胃,健脾止瀉的效果。
  2. 解表散寒:生薑亦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發汗解表,驅散外感風寒。對於因風寒外襲引發的脾胃失和,生薑可起到解表散寒,促進機體恢復的作用。

總之,清中湯中加入生薑,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解表散寒,有助於治療寒邪內侵所致的脾胃失和,提高藥效。

清中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排膿、消腫等功效。清中湯為治療咽喉腫痛、咳痰不爽之方,加入桔梗可宣散肺氣,利咽開音,有助於痰液排出,緩解咽喉腫痛症狀。
  2. 引藥下行: 桔梗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肺部,加強清肺利咽的效果。清中湯中其他藥物如甘草、杏仁、貝母等,也具有清肺止咳、化痰止喘的作用,桔梗的加入可以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使療效更佳。

清中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保護胃氣的作用。清中湯方劑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調和各藥材的偏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患者的胃腸,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發揮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與黃芩配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與茯苓配伍,可增強健脾利濕之功。因此,甘草在清中湯方劑中,不僅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中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嘔酸黃水,煩躁吐蛔,脈數者」,其證屬 肝胃鬱熱,蛔蟲上擾 之候。

  • 嘔酸黃水:胃火挾肝氣上逆,灼傷胃液,故吐酸苦黃水。
  • 煩躁吐蛔:熱鬱於內,蛔蟲受擾不安,上行嘔吐而出;熱擾心神則煩躁。
  • 脈數:主熱證,反映體內熱邪熾盛。

此證病機為 鬱熱內蘊,肝胃不和,兼蟲積擾動,治宜清熱和胃、降逆安蛔。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和胃止嘔

  • 山梔(炒):清瀉三焦鬱熱,尤擅降火除煩,針對「煩躁、嘔酸」。
  • 黃連:苦寒直折胃火,兼燥濕殺蟲,治熱性吐蛔。
  • 竹茹:清胃熱、化痰止嘔,助黃連降逆。

2. 化痰濕,調和中焦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與黃連配伍(辛開苦降)暢通氣機。
  • 茯苓:健脾滲濕,防痰濕再生,兼安神緩「煩躁」。
  • 廣皮(陳皮):理氣健脾,助半夏化痰濕,復脾胃升降。

3. 溫中止嘔,制約寒涼

  • 生薑:溫中止嘔,兼制黃連、山梔之寒,防涼遏胃陽。
  • 川椒:辛熱殺蟲、溫中止痛,既助驅蛔(「吐蛔」),又防寒藥傷胃。

4.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緩和諸藥毒性,益氣和中,協調寒熱之性。

邏輯推論與方義
此方以 黃連、山梔 清熱為主軸,佐 半夏、陳皮 調暢氣機,竹茹、生薑 專攻止嘔,川椒 溫中殺蛔,形成「清熱不傷胃,祛蟲不助熱」之配伍。

  • 標本兼治:清熱治本(鬱熱、蟲因熱動),降逆止嘔治標(嘔吐、煩躁)。
  • 寒溫並用:黃連之寒配川椒之熱,平衡藥性,契合「蛔得酸苦則伏,得辛熱則安」之古訓。

全方旨在 疏泄肝胃鬱熱,平衝降逆,兼以安蛔,適用於熱證吐蛔、胃火上逆之實熱證,體現中醫「熱者寒之」「六腑以通為用」之法。

傳統服藥法


山梔(炒)1錢,半夏1錢,黃連7分,茯苓1錢,廣皮1錢,炙甘草3分。
上加竹茹1錢,川椒10粒,生薑1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胰臟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嗜眠症(嗜睡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嘔吐上腹胃脘痛心情煩燥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清中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山梔(炒)1錢,半夏1錢,黃連7分,茯苓1錢,廣皮1錢,炙甘草3分。 主治:嘔酸黃水,煩躁吐蛔,脈數者。

清中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香附1錢5分,陳皮1錢5分,黑山梔8分,金鈴子(即川楝子)8分,元胡索8分,甘草(炙)5分,川黃連(薑汁炒)1錢。 主治:熱厥心痛。

清中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黃連1錢半,茅朮1錢半(炒),黃柏1錢半,于朮1錢半(炒),黃芩1錢半,澤瀉1錢半,神曲3錢,木香1錢半,葛根1錢半。 主治:膏粱積熱痢,脈緩數者。

清中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菖蒲(家生者,刮去皮須,切作片,米泔浸3伏時,壓去苦水,稱)1斤,生薑5兩(不去皮,細切),白鹽4兩(與菖蒲同淹1宿,焙乾),白朮2兩,甘草2兩(炙)。 主治:清氣快膈。主治:腹痛,惡心。

清中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 清中湯(《傳信適用方》卷四。)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組成:大菖蒲(刮去皮,稱)1斤(切片子,入鹽4兩,和勻,入生薑),人參1兩(去蘆),生薑(不去皮,細切)(以上同淹,夏1宿,冬3宿,取出,曬乾黃),桔梗4兩(去蘆),甘草2兩(微炙)。主治:去暑毒疫氣。 。 主治:去暑毒疫氣。

清中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三引《十便良方》。 組成:菖蒲(家生者,刮去皮須,切片,米汁浸3伏時,漉去苦水,稱)8兩,生薑5兩(不去皮,片子),白朮3兩,甘草2兩,白鹽4兩(炒,與菖蒲、生薑同淹1宿,焙乾),麻黃(去根節)2兩,細辛(去節葉)1兩,五味子(微炒)2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浸去滑,生薑汁制,焙乾)2兩(1方用乾薑1兩)。 主治:上氣虛壅,精神倦怠,頭目不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