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梔仁湯

山梔仁湯

SHAN ZHI R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肝經 9%
膽經 8%
三焦經 6%
心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仁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對於熱病發熱、心煩不寐、口渴咽乾、目赤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瀉火,達到降溫退熱的效果。
  2. 涼血止血:梔子不僅能清熱瀉火,同時也具備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血瘀引起的吐血、衄血、血尿等症狀,梔子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因此,山梔仁湯中加入梔子,正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山梔仁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山梔仁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其苦寒之性易傷脾胃,而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健脾和胃,可緩解山梔仁對脾胃的寒涼之弊,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2. 降逆止嘔:山梔仁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心煩、口苦咽乾等症,而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配合山梔仁清熱瀉火,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噁心、嘔吐等不適,提升療效。

山梔仁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和胃: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山梔仁苦寒,入肝、膽經,清熱瀉火,可治肝膽火盛之症,但其苦寒之性易損傷脾胃,而陳皮的理氣和胃作用可以緩解山梔仁對脾胃的寒涼之性,使藥力更和緩,不傷脾胃。
  2. 助梔子清熱解毒:陳皮含有揮發油,具有芳香化濕之效,可助山梔仁清熱解毒,並使其更有效地發揮疏肝利膽的作用。

山梔仁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降逆: 竹茹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山梔仁性寒,善於清熱瀉火,兩者結合,可加強清熱降逆之效,適用於熱邪犯胃,上逆嘔吐的症狀。
  2. 和胃止嘔: 竹茹性滑,能滑降胃中熱氣,並能緩解胃腸道的痙攣,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止嘔。山梔仁亦有和胃止嘔之效,二者合用,可起到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的症狀。

山梔仁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山梔仁湯主治肝胃不和、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泛酸、胸悶等症。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備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可助山梔仁疏解肝氣鬱結,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症狀。
  2. 燥濕化痰,健脾開胃: 山梔仁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利濕的藥物,如黃芩、梔子等,而木香則有助於燥濕化痰,健脾開胃,避免清熱利濕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之氣。

山梔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山梔仁性寒,苦寒,能清熱瀉火,但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山梔仁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胃。
  2. 增強療效:甘草能益氣補脾,和中緩急,與山梔仁配伍,能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之功,同時也能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猛烈。

山梔仁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寒熱並用,調和脾胃:山梔仁性寒,善於清熱瀉火,而吳茱萸性溫,可溫中散寒,二者配伍,寒溫並濟,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中散寒,達到調和脾胃、和中降逆的作用,適用於寒熱錯雜的胃腸病症。
  2. 降逆止嘔,止痛安神:山梔仁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而吳茱萸則能溫中止痛,安神定志,二者相合,可以更好地緩解胃氣上逆、脘腹疼痛、心煩失眠等症狀,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梔仁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山梔仁湯主要治療「心痛稍久,寒郁爲熱,煩躁嘔酸,面赤脈數者」。此症乃由寒邪久郁化熱所致,其特徵為:

  • 心窩部疼痛已持續一段時間
  • 初期寒證逐漸轉化為熱證表現
  • 伴隨煩躁不安、嘔吐酸水等症狀
  • 面部發紅、脈象數急等熱象

此方特別適用於寒邪化熱的轉化階段,既有鬱熱的表現,又可能殘留部分寒邪特徵。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君藥

  • 山梔(炒黑):清熱除煩,尤擅清瀉三焦鬱熱;炒黑後止血功效增強且苦寒之性稍減,適用於鬱熱傷絡之症。

臣藥

  • 黃連(吳茱萸制):苦寒清熱,燥濕止嘔;經吳茱萸炮製後寒性稍緩,兼能疏肝和胃,針對嘔酸症狀。
  • 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擅治胃熱嘔噦。

佐藥

  • 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與黃連配合形成辛開苦降之勢。
  • 廣陳皮:理氣健脾,和胃止嘔,助半夏化痰濕。
  • 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宣滯,針對氣滯所致心痛。
  • 燈心:清心除煩,利尿通淋,引熱下行。

使藥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保護胃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與行氣並重:方中既有山梔、黃連清熱,又有木香、陳皮行氣,符合「熱鬱則氣滯」的病理特點。
  2. 辛開苦降法:半夏配合黃連形成苦降辛開之勢,有助於解除中焦痞滿、止嘔除煩。
  3. 寒熱並調:吳茱萸制黃連保留清熱效果但緩和其寒性,適合寒郁化熱的轉變期。
  4. 標本兼治:既用山梔清熱治本,又用半夏、竹茹止嘔治標,針對主要症狀。

全方體現了治療由寒轉熱證候的過渡性方劑特點,適合寒邪未盡但熱象已顯的病機狀態。

傳統服藥法


山梔(炒黑)1錢,半夏1錢,廣皮1錢,竹茹1團,木香5分,甘草(炙)3分,黃連7分(吳茱萸制)。
加燈心1握,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緩解心痛、煩躁嘔酸等症狀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嘔吐心情煩燥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仁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山梔(炒黑)1錢,半夏1錢,廣皮1錢,竹茹1團,木香5分,甘草(炙)3分,黃連7分(吳茱萸制)。 主治:心痛稍久,寒鬱爲熱,煩躁嘔酸,面赤脈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