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柿蒂湯中包含竹茹,是因其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對於燥熱傷肺、痰熱壅肺、胃熱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柿蒂性寒,味苦,入脾、胃經,能降逆止嘔,清熱化痰,尤其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呃逆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因此,竹茹柿蒂湯中加入竹茹,旨在清熱化痰,降逆止嘔,以達到治療肺熱痰熱、胃熱嘔吐等症狀的目的。
竹茹柿蒂湯中加入柿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柿蒂性寒,味苦,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胃氣上逆、痰涎壅盛所致的嘔吐,柿蒂可以起到清熱降逆的作用,與竹茹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止嘔的效果。
- 清熱化痰:柿蒂入肺經,能清熱化痰,對於熱痰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柿蒂能夠起到清熱止咳的作用,與竹茹一同清熱化痰,緩解呼吸道症狀。
竹茹柿蒂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理氣降逆:陳皮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降逆、燥濕化痰之效。柿蒂則降逆止嘔,與竹茹相輔相成,共同緩解嘔吐、呃逆等症狀。
二、 調和藥性:竹茹性寒,柿蒂性涼,兩者皆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陳皮性溫,能溫脾胃,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竹茹柿蒂湯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降逆止嘔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的效果。
竹茹、柿蒂皆擅長降逆止嘔,但其作用偏於清熱止嘔,而半夏則兼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半夏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有助於清除痰濁,並抑制胃氣上逆,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嘔吐呃逆症狀得到更有效地緩解。
竹茹柿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竹茹性寒,柿蒂性涼,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解竹茹和柿蒂的寒涼之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二、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和中調和、益氣健脾的功效,與竹茹、柿蒂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緩解咳嗽、止嘔、降逆,達到治療效果。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竹茹柿蒂湯] 主治「麻症實火呃逆」,此處「麻症」可能指麻疹熱病過程中併發的症狀(古代文獻中「麻」常與麻疹相關),而「實火呃逆」則指因邪熱熾盛、胃氣上逆所致的呃逆(打嗝)。其特點為:
- 實火為因:熱邪內蘊,上沖胃絡,導致胃失和降,發為呃逆,可能伴見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熱象。
- 病位在胃:麻疹熱毒若未透解,內傳陽明,可灼傷胃津,擾動胃氣,形成熱性呃逆。
此方針對熱呃而立,以清熱降逆為核心,有別於虛寒呃逆(如丁香柿蒂湯證之胃寒)。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
- 竹茹(1錢):性甘微寒,善清胃熱、化痰止嘔,為熱性呃逆要藥。其輕清之性可透解鬱熱,兼能安胃氣。
- 柿蒂(2錢):苦平,專降胃氣,《本草綱目》載其「降逆氣,止噦逆」,為治呃逆通用藥,無論寒熱均可配伍應用。
臣藥:
- 人參(1錢):補益中氣,防清降藥物損傷脾胃,亦能助胃氣復常。此處用量輕,意在扶正而非峻補。
- 橘紅(原缺量,推測1-2錢):辛溫理氣化痰,佐制竹茹之寒,使氣行則逆自平,兼防寒凝礙胃。
佐使藥:
- 生薑(5片):辛溫和胃,降逆止嘔,與竹茹配伍(如橘皮竹茹湯)增強止呃之效,並調和藥性之寒。
- 丁香(2錢):辛溫,傳統用於胃寒呃逆,此處與寒藥同用,可能取「反佐」之意,防清熱過甚而格拒,亦能助柿蒂降氣。
(二)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 清熱降逆為主:竹茹、柿蒂為核心,直接清胃熱、降胃氣,針對「實火呃逆」病機。
- 寒溫並用:以寒藥清熱為主,佐以生薑、丁香等溫藥,既防寒涼傷中,又協同止呃(如丁香柿蒂湯亦用此配對)。
- 標本兼顧:人參扶正固本,橘紅理氣化痰,既治呃逆之標,亦調脾胃功能之本。
(三)治療原理
麻疹熱毒未清,內傳陽明,化火擾胃時,胃氣上衝為呃。此方通過:
- 清熱(竹茹)→ 祛除實火病源
- 降氣(柿蒂、丁香)→ 直接平衝止呃
- 和胃(生薑、橘紅)→ 恢復胃氣和降
- 補中(人參)→ 防邪去正傷
全方寒溫調配,降逆不傷正,清熱不凝滯,符合「熱呃」治療大法。
三、歷史淵源與類方對比
此方與《濟生方》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人參、生薑)結構相似,但後者主治胃寒呃逆,故去竹茹之寒,增丁香之溫;而本方因熱呃,故加竹茹清熱,減丁香量(原方多用3-5錢),體現「同病異治」思路。
結論:本方為麻疹熱呃而設,透過清降與溫通並行,調和胃氣,體現中醫「逆者降之」「熱者寒之」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竹茹1錢,柿蒂2錢,人參1錢,橘紅、生薑5片,丁香2錢。
方中橘紅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痰熱上逆所致的呃逆,若患者有脾胃虛弱、氣虛無力等症狀,不宜使用本方。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副作用,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柿蒂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竹茹、柿蒂、陳皮、半夏、甘草。 主治:清火安胃。主治:麻症實火呃逆。
竹茹柿蒂湯, 出處:《麻疹全書》卷三。 組成:竹茹1錢,柿蒂2錢,人參1錢,橘紅、生薑5片,丁香2錢。 主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