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渫白丸中添加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寒邪入侵,陽氣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神疲乏力等症狀,附子可起到溫補陽氣,驅散寒邪的作用。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渫白丸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具有健脾利濕、燥濕止帶之效,附子配合這些藥物,既可溫陽利水,又可防止寒邪阻滯,從而增強藥物整體療效,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渫白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殺菌止癢: 硫磺性寒,具有殺菌、止癢、消炎等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癬症等,能有效控制病症發展,減輕患者不適。
- 清熱解毒: 硫磺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瘡瘍、癤腫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渫白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燥濕化痰、消腫止痛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同時,天南星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腫痛等症。
在渫白丸中,天南星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渫白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改善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嘔吐等症狀。
- 調和藥性:半夏性溫,可以緩解方劑中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渫白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下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功,能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泄,有助於改善便祕,減少濕熱鬱結。
- 清熱解毒: 芒硝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濕熱,並可治療濕熱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病症。
由此可見,芒硝在渫白丸中起着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渫白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渫白丸主治「膈脘痰涎不利,頭目昏暈,吐逆涎沫」,此證屬寒痰壅滯、陽氣不化所致。
- 膈脘痰涎不利:痰飲停聚胸膈,阻礙氣機升降。
- 頭目昏暈:痰濁上蒙清竅,陽氣不升而致眩暈。
- 吐逆涎沫:寒痰內盛,胃氣上逆,故嘔吐痰涎。
此方以溫陽化痰為核心,適用於陰寒內盛、痰飲上逆之證。
組成藥物分析
附子(生,去皮臍)
- 辛熱大毒,溫腎陽、散寒邪,助陽化氣以祛痰飲。
- 針對寒痰之本,振奮脾腎陽氣。
生硫黃
- 酸溫有毒,補命門火、溫暖下焦,協同附子驅散沉寒痼冷。
- 助陽化飲,從下焦溫散寒濕痰濁。
天南星(生)、半夏(生)
- 天南星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 兩者相須,專攻膈上痰涎,化解頑痰膠結。
盆消(芒硝)、元精石
- 芒硝鹹寒,軟堅瀉下,導痰濁下行;元精石(寒水石)鹹寒,清熱降火,兼制諸藥辛熱之性。
- 兩者於溫熱藥中佐以寒降,防燥熱傷陰,並助痰涎排出。
細麵糊丸
- 緩和藥性,護胃氣,延長藥效。
- 煮丸後生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協半夏增強降逆之效。
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化痰」為主軸,結合「寒熱並用」之法:
- 溫陽散寒:附子、硫黃溫補下焦,助陽化氣以消痰飲。
- 燥濕化痰:南星、半夏直祛痰濕,瓦解已成形之痰涎。
- 降逆逐飲:芒硝、元精石導痰下行,生薑湯助藥力上宣下泄。
適用於陽虛寒盛、痰濁壅滯之證,其組方兼顧標本,既能溫化寒痰,又可防辛熱傷津,體現「寒熱互制」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附子1枚(6錢重者,生,去皮臍),生硫黃(別研)1兩,天南星(生)1兩,半夏(生)1兩,盆消半兩,元精石半兩。
上為細末,入細面3兩,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沸湯內煮令浮,濾出,食後生薑湯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渫白丸, 出處:《局方》卷四(淳祐新添方)。 組成:附子1枚(6錢重者,生,去皮臍),生硫黃(别研)1兩,天南星(生)1兩,半夏(生)1兩,盆消半兩,元精石半兩。 主治:膈脘痰涎不利,頭目昏暈,吐逆涎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