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丸中含有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之功。對於熱病發熱、神昏譫語、口渴引飲、肺熱咳嗽等症狀,石膏可有效清熱降火,起到解熱止渴的作用。
- 收斂生津: 石膏同時具有收斂生津的功效。對於津液虧損、口乾舌燥、胃陰不足等症狀,石膏可以收斂津液,滋養胃陰,緩解口渴、口乾等症狀。
因此,石膏丸中加入石膏,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收斂生津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石膏丸方劑中加入硫磺,並非常見組成,實屬少見。推測其原因可能為:
- 治療皮膚病: 硫磺具有殺菌消炎、止癢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一些皮膚疾病,例如濕疹、牛皮癬等。石膏也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兩者結合可能用於治療一些伴有發熱、紅腫、瘙癢等症狀的皮膚病。
- 特殊配伍: 硫磺與石膏可能在某些特殊方劑中存在配伍關係,用於治療特定的病症。例如,古籍記載一些以硫磺配伍其他藥物治療風濕骨痛的方劑,其中可能加入石膏以緩解發熱或炎症。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石膏丸方劑中加入硫磺,需要嚴格遵循醫囑,不可自行配伍或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中醫師。
石膏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症和煩躁等症狀,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芒硝。芒硝,作為一種鉀鹽,具有清熱瀉火的特性,能夠有效地降低體內的熱量,並促進代謝。其辛辣的性質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熱邪,從而達到解熱的效果。在石膏丸的組成中,芒硝不僅能夠加強石膏的清熱效果,還能有效地平衡方劑的整體性能。此外,芒硝有助於改善腸胃的功能,對於因熱導致的食慾不振以及便祕等問題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整體而言,芒硝的加入使得石膏丸在清熱、解毒和潤腸等方面的療效更加完善,提高了其臨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因此,石膏丸的配方中包含芒硝是根據其相互協同作用和臨牀需求來進行的合理選擇。
石膏丸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石膏性寒,善清熱瀉火,但性較峻猛,易傷陽氣。天南星性溫,辛散通竅,能解石膏之寒,且能化痰止咳,與石膏共用,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石膏丸常用於治療熱病痰多、神昏譫語等症,天南星入心肺經,能開竅醒神,與石膏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化痰,醒神開竅,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膏丸]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肺厥頭痛」及「腎虛咳嗽,煩悶遺尿」。
- 肺厥頭痛:
- 古代「肺厥」多指肺氣逆亂,上衝頭面所致頭痛,常見燥熱犯肺或氣陰兩虛,導致肺失肅降,清陽不升。
- 此頭痛或伴胸悶、面赤、氣短等症,需清熱降氣、養陰潤肺。
- 腎虛咳嗽,煩悶遺尿:
-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灼肺致咳(多見乾咳少痰);腎虛不固則遺尿。
- 「煩悶」恐因陰虛內熱擾心,或肺熱壅滯所致。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生津,養陰潤燥:
- 石膏(主藥):清肺胃實熱,解肌透邪,針對肺熱頭痛。
- 栝樓根(天花粉)、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緩解燥咳與虛火。
- 葛根:升津舒筋,助解熱生津,或緩頭項僵痛。
- 烏梅:斂肺生津,協同固腎止遺(酸收之性)。
固澀收斂,止遺鎮靜:
- 牡蠣粉:潛陽斂汗,固腎止遺,針對腎虛不固之遺尿。
- 麻黃根:止汗固表,與牡蠣協同強化收斂。
- 天竺黃:清熱化痰,鎮驚安神,緩解煩悶躁動。
調和藥性,益氣和中:
- 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緩石膏、牡蠣之寒澀。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石膏、天花粉清肺熱治標,麥冬、烏梅滋陰治本,佐以牡蠣、麻黃根固澀下焦。
- 升降相宜:葛根升津,石膏降火,調節氣機升降,緩解肺氣上逆之頭痛。
- 清斂並用:清熱不傷陰(如麥冬佐石膏),收斂不滯邪(烏梅配栝樓根)。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或適用於陰虛肺熱型頭痛、更年期潮熱盜汗,或糖尿病(消渴)症見口渴、尿頻者,然需隨證加減。全方側重「清潤斂降」,契合肺腎陰虛、虛熱上擾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石膏1兩(細研,水飛過),栝樓根1兩,烏梅肉1兩,葛根1兩(銼),牡蠣粉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天竺黃1兩(細研),麻黃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細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新汲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膏丸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利尿通便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九。 組成:石膏1兩(細研,以水飛過),馬牙消半兩,太陰玄精石半兩,硫黃半兩,雄黃半兩,朱砂半兩。 主治:頭痛不止,心神煩悶。
石膏丸,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石膏1兩,硫黃1兩,消石1兩(合硫黃同研),天南星1兩(用生薑1兩同搗)。 主治:肺厥頭痛及腎虛咳嗽,煩悶遺尿。
石膏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石膏(細研,水飛過)4兩,烏頭(去皮臍,生用)1兩,消石(研)1兩半,太陰玄精石(研)2兩。 主治:傷寒,頭痛痰盛;偏正頭痛,惡心痰逆。
石膏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軟石膏1斤(火煅紅,傾入無灰白酒、米泔、水各1碗內,如此3次),土山藥(如手者,濕紙裹,煨熟,曬燥)4兩,蚌殼(火煅)2兩。 主治:久近痰火。
石膏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一。 組成:石膏2兩(細研,水飛過),甘菊花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防風2兩(去蘆頭),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主治:痰厥頭痛,目眩,心膈不利。
石膏丸,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石膏1兩(細研,水飛過),栝樓根1兩,烏梅肉1兩,葛根1兩(銼),牡蠣粉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天竺黃1兩(細研),麻黃根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壅熱,口舌乾燥,常多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