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陰丸

返陰丸

FAN Y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3%
肺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3%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返陰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在於硫磺具有以下特性:

  1. 驅風除濕:硫磺性溫熱,可驅散體內寒濕之氣,尤其針對風濕痹痛、寒濕凝滯等症狀,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
  2. 殺蟲止癢:硫磺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

返陰丸多用於治療因寒濕凝滯所致的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痠痛等病症,而硫磺的溫熱驅寒、殺蟲止癢之效,恰好能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返陰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返陰丸主治熱邪入營,陰液耗損,導致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狀,而芒硝的瀉熱通便作用,能夠清泄體內熱邪,並通過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熱,從而緩解症狀。
  2. 軟堅散結: 芒硝亦具有軟堅散結之效。返陰丸方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芒硝的軟堅散結作用可助其更好地發揮功效,疏通經絡,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返陰丸中加入陽起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陽起石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返陰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陽起石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降低體內熱毒,而涼血止血作用則可以控制出血。
  2. 收斂固澀,止瀉止痢: 陽起石還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返陰丸中常配伍其他收斂止瀉的藥材,如赤石脂、牡蠣等,共同發揮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作用,用於治療腸胃不調、腹瀉、痢疾等症狀。

返陰丸為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中玄精石為關鍵成分之一。玄精石,性寒質重,味鹹,入腎經,能滋陰降火,鎮驚安神。此方多用於治療因腎陰虧虛所致的耳鳴、腰膝酸軟、虛熱盜汗等症。玄精石在此方中,能直達腎臟,滋補腎陰,清熱除煩,對症下藥,效果顯著。配合其他滋陰補腎之品,共奏滋陰降火,安神固精之效。尤其對於更年期婦女或老年人出現的腎陰不足之症,返陰丸通過玄精石等藥物的協同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狀,恢復健康。

返陰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利用其 收斂固澀、燥濕止瀉 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其收斂作用可以 固護脾胃、止瀉止痢,對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白礬的燥濕作用也能 排除體內濕氣,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陽回陽、固護正氣的效果。

總之,返陰丸加入白礬,是為了 加強其收斂固澀、燥濕止瀉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返陰丸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返陰丸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陰虛火旺,出現潮熱盜汗、心煩口渴等症狀。石膏可以清泄心肺之火,緩解熱症,使陰氣回升。
  2. 滋陰降火: 石膏不僅能清熱瀉火,還有一定的滋陰作用。陰虛火旺者,往往伴隨津液虧損。石膏能生津止渴,補充津液,達到滋陰降火的效果,使陰陽平衡,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返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陰盛」,症見手足厥冷、脈沉細,屬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其功效重在「助陽消陰」,即溫通陽氣、驅散陰寒,以恢復陰陽平衡。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硫黃(半兩)

    • 性熱有毒,歸腎、大腸經。
    • 傳統功效:補火助陽,散寒除冷,為治陰寒內盛之要藥。
  2. 消石(硝石,半兩)

    • 苦寒,歸心、脾經。
    • 傳統功效:破堅散結,利尿瀉下。此方中與硫黃相配,一熱一寒,調和陰陽,且助硫黃通散寒凝。
  3. 陽起石(半兩)

    • 鹹溫,歸腎經。
    • 傳統功效:溫腎壯陽,專治下焦虛寒、陽氣不振,助硫黃強化溫陽之力。
  4. 太陰玄精石(半兩)

    • 鹹寒,歸腎經。
    • 傳統功效:清熱降火,滋陰潛陽。此方中與消石協同,制約硫黃、陽起石之燥熱,防止陽藥過亢傷陰。
  5. 白礬(半兩)

    • 酸寒,歸肺、肝、脾經。
    • 傳統功效:收斂固澀,化痰解毒。此方中或取其收斂浮陽、固護正氣之效,兼防陽藥外散過速。
  6. 石膏(半兩,碎)

    • 辛甘大寒,歸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瀉火。此方中與玄精石、消石共制溫藥之燥熱,使溫陽而不化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陽為主:硫黃、陽起石為核心,直補腎陽,驅散陰寒。
  • 寒熱制衡:消石、玄精石、石膏性寒,與溫藥相配,形成「去性存用」之配伍,既助陽散寒,又防燥熱傷陰。
  • 動靜結合:白礬收斂,與硫黃之走竄相佐,使藥力緩行持久。
  • 載藥下行:以艾湯送服,艾葉溫經散寒,引藥力直達下焦陰寒之所。

總結
返陰丸以溫陽散寒為本,兼顧陰陽調和,通過寒熱並用、補瀉兼施,針對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恢復機體陽氣之布達,消除手足厥冷、脈沉細等陰寒症狀。

傳統服藥法


硫黃半兩,消石半兩,陽起石半兩,太陰玄精石半兩,白礬半兩,石膏半兩(碎)。
助陽消陰。
上為末,同入銚子內,熬成汁為度,放冷細研,用水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煎艾湯下1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盛陽虛者宜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返陰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硫黃半兩,消石半兩,陽起石半兩,太陰玄精石半兩,白礬半兩,石膏半兩(碎)。 主治:助陽消陰。主治:傷寒陰盛,手足多冷,脈沉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