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丹

YE GUA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脾經 22%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心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5%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夜光丹]的組成中,包含[硫磺],主要是因為硫磺具有解毒、殺菌的作用。硫磺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問題。在[夜光丹]中,硫磺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治療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硫磺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夜光丹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源遠流長,據古籍記載,用於滋補肝腎、明目增視。在夜光丹的複雜配方中,玄精石佔有重要位置。玄精石,又稱鍾乳石,是中醫學中常用的礦物藥材,其味甘、性溫,歸心、肝、腎經,具有補虛損、強筋骨、益髓腦之效。

玄精石之所以被選入夜光丹,主要是因為它能滋養肝腎之陰,肝開竅於目,腎藏精,主骨生髓。通過滋補肝腎,可達到強化視力、改善夜盲及視覺疲勞的效果。此外,玄精石還能固齒強骨,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牙齒鬆動、骨骼脆弱亦有裨益。因此,在夜光丹這種以明目增視為主要療效的方劑中,玄精石的作用不可或缺,它是構建整個方劑療效基礎的重要成分。

夜光丹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對於夜光丹所治療的熱毒壅滯、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引藥入腎:芒硝具有引藥入腎的特性,能將藥力引導至腎經,加強藥效,使夜光丹能更有效地治療腎陰虛、腎虛水腫等疾病。

總而言之,芒硝在夜光丹中起到瀉熱通便和引藥入腎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夜光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陽驅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夜光丹常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風寒溼痹、肢體疼痛、陽虛畏寒等,而附子正是其驅寒回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增強藥效。

2. 助藥力行氣: 附子能溫通經絡,促進藥物運行,提高藥效,使得其他藥材的藥力能更有效地發揮。夜光丹中其他藥材如麝香、蟾酥等,性寒或毒性較強,需要附子溫通經絡,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夜光丹 介紹

「夜光丹」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硫磺、玄精石、芒硝和附子。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

硫磺:性溫、味辛,歸肝、腎、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通絡散結之功。中醫常用硫磺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癰疽、疔瘡、瘡瘍、痢疾等,以及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此外,硫磺還能治療蟯蟲病,並有補陽散寒之效,可治療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脾虛下白、脾胃虛冷等症。

玄精石:味甘、鹹,性寒,歸腎、肝、膀胱經,具有清熱除濕、利尿通淋、滋陰降火、解毒消腫、軟堅散結、益氣生津等功效。中醫常用玄精石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和甲狀腺腫等症狀。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和甲狀腺腫等症狀。

「夜光丹」方劑主治功效

「夜光丹」方劑主治功效傷寒引起體內陰寒之邪毒。表現為:四肢冰涼、面色青黯、胸膈痞悶不舒、嘔吐、呃逆、神識昏亂等。

總結

中藥方劑「夜光丹」由硫磺、玄精石、芒硝和附子四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利尿通淋、滋陰降火、解毒消腫、軟堅散結、益氣生津、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傷寒引起體內陰寒之邪毒,四肢冰涼、面色青黯,胸膈痞悶不舒,嘔吐、呃逆,神識昏亂等。

傳統服藥法


硫黃(研)1兩,太陰玄精石(研)1兩,消石(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者)1兩(生去皮者)半兩。
上四味,先將玄精、消石二味於鐵銚中慢火熬、候勻熱,以匙於中心隱作坑子,納硫黃,候熔,攪勻,放冷研細,別搗羅生熟附子為細末,入研著藥,合研勻,以軟爛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冷艾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夜光丹性熱,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腹瀉心情煩燥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夜光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硫黃(研)1兩,太陰玄精石(研)1兩,消石(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者)1兩(生去皮者)半兩。 主治:傷寒陰毒,四肢逆冷,面青,胸膈不利,嘔噦虛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