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侯下胎散

立侯下胎散

LI HOU XIA T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腎經 16%
肺經 9%
三焦經 9%
肝經 9%
胃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6%
脾經
腎經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侯下胎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1.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妊娠期間因胎兒壓迫導致的便祕、水腫等症狀,芒硝能有效緩解,促進排便,減少水腫。
  2. 引導藥力下行:立侯下胎散主要功效為安胎,但若胎兒位置過高,藥力難以直達子宮,則需藉助芒硝的向下引導作用,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更有效地安胎止孕。

立侯下胎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促進產婦的產後康復和下胎。其組成中包含附子,這是因為附子具有溫陽散寒的特性。產婦在產後往往會出現身體虛寒的情況,尤其是在氣血虛弱的狀態下,容易造成產後不適。

附子的作用在於溫補腎陽,增強體內的陽氣,從而改善循環、促進血液迴流,幫助身體恢復。此外,附子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協調方劑的整體效能,使其在促進產婦身體康復方面更具綜合性和有效性。

然而,由於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劑量和炮製方法,以確保安全與療效。因此,在使用立侯下胎散時,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侯下胎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產程危急之症,其針對四大關鍵病機:

  1. 臨產逆症:指胎位異常(如橫逆難產),氣血悖逆致產道不開。
  2. 血海乾涸:陰血虧虛,產道失潤,宛若舟楫無水難行。
  3. 胎死腹中:濁瘀內滯,胞宮失運,死胎不得下行。
  4. 時效迫切:強調「死在頃刻」,須頓挫病勢,速效下胎。

方劑組成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皮硝(芒硝)

  • 性味鹹寒,走血分而軟堅,《神農本草經》謂「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
  • 本方用量依體質分階(少壯者一錢半),取其驟瀉之力,穿透胞宮瘀滯,化解胎物與胞衣之膠著,猶如「水攻礁石」,瞬間鬆解。
  • 現代藥理佐證:芒硝高滲透壓可刺激腸道與子宮平滑肌收縮,促進異物排出。

臣藥:大附子

  • 關鍵在「煨製去皮」減其毒性,留辛熱之性,有三重配伍深意:
    • 反佐硝之寒涼,防攻伐太過而脈絡攣急(寒天或體弱必用)。
    • 溫通十二經,「如旭日融冰」,助硝藥穿透至胞宮深處。
    • 振奮元陽以鼓動氣血(體弱者陽虛尤需此力)。

使藥:黃酒

  • 非單純溶媒,取其「慓悍滑利」之性,載藥直達血分,兼行氣活血之效。
  • 煎法「一、二沸」意在存藥性剽悍,久煎反失峻烈之勢。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暗合「溫下」與「急攻」雙法:

  1. 以芒硝為矛,破瘀血、蝕死胎,瞬間鬆解產道梗阻。
  2. 以附子為盾,護陽氣、防寒凝,維持氣血運行動力。
  3. 黃酒為使,形成「滑-攻-溫」三位一體,共奏「瀉實不伐正」之效。

經典用藥思維體現

  • 「因時制宜」:寒天加附子,順應外環境對體內陽氣影響。
  • 「因人異量」:體壯者重用硝,體弱者佐附子,體現攻補權衡。
  • 「去性存用」:煨附子減毒存效,彰顯古代炮製智慧。

此方為古代急救實戰之代表,組方簡峻而法度森嚴,堪稱「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皮硝1錢(少壯者1錢5分), 大附子3、5分(煨,去皮。體弱者用,壯者不用)。
如寒天,壯者亦加附子3-5分。
用黃酒半鐘,煎1-2沸,溫服。立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立侯下胎散, 出處:《胎産心法》卷中。 組成:皮消1錢(少壯者1錢5分),大附子3-5分(煨,去皮。體弱者用,壯者不用)。 主治:臨産或橫逆,或血海乾涸,或胎死不下,死在頃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