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陰丸

退陰丸

TUI YI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8%
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退陰丸中含有硫磺,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殺蟲止癢:硫磺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由蟲類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等。退陰丸主治陰虛火旺、濕熱蘊結之證,而這些證候常伴隨皮膚瘙癢等症狀,硫磺可有效緩解瘙癢。

二、燥濕止癢:硫磺性燥,能燥濕止癢,對於因濕氣過重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銀屑病等,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退陰丸中含有其他清熱燥濕的藥物,與硫磺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退陰丸為中醫傳統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因寒濕所引起的諸多症狀,如肢體冷痛、腰膝酸軟等。其配方精妙,其中玄精石為關鍵成分之一。玄精石,在中醫藥材中被歸類為礦物藥,性味甘鹹、溫,入腎經。據《本草綱目》記載,玄精石具有壯陽補腎、溫經散寒之效,能強化腎臟功能,驅除體內寒濕,對改善由腎虛引發的畏寒肢冷有顯著療效。在退陰丸中加入玄精石,意在通過其溫腎壯陽特性,協同方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固腎止瀉之功效,達到調理體質、緩解病痛的目的。此方適宜於體質偏寒、腎氣不足者,但使用時需遵醫囑,以免過量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伏陰氣,手足厥冷,肌膚不熱」,屬中醫「陰寒內盛」之證。其病機為寒邪內伏,陽氣被遏,無法溫煦四肢體表,故見手足冰冷、肌膚不溫。古代醫家藉此方以「退陰散寒」,針對陰寒凝滯之重症,意在破陰回陽,逐寒通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生)

    • 性味辛熱有毒,歸腎、大腸經,為「純陽之品」。其大熱之性可直入下焦,溫補命門真火,破除沉寒痼冷。《本草綱目》載其「補火助陽,疏利大腸」,透過激發陽氣,驅散內伏陰寒,使陽氣達於四末,緩解厥冷。
  2. 太陰玄精石(煅)

    • 性味鹹寒,傳統用於降火化痰、軟堅散結。此處煅製後,寒性稍減,取其鹹潤下行之性,與硫黃配伍形成「相反相成」之效:
      • 反佐制約:硫黃大熱恐燥烈傷陰,玄精石之寒性能稍制其火性,防止陽熱過亢。
      • 引陽入陰:玄精石質重沉降,輔助硫黃之熱力深入陰分,直達寒邪盤踞之處。

組方思路與協同作用

  • 水火既濟:硫黃屬火,玄精石屬水,二者相配暗合「水火交泰」之理,既溫陽散寒,又防燥熱傷津。
  • 標本兼顧:硫黃治本(溫陽),玄精石助硫黃藥力分布(治標),共奏破陰散寒之效。
  • 劑型設計:以艾湯送服,艾葉辛溫,增強溫經散寒之力,助藥效速達病所。

總結
此方以硫黃為君,玄精石為臣,採取「熱因寒用」之法,針對陰寒內伏、陽氣不伸之證。其邏輯在於以大熱峻藥為主,佐以寒性礦物,既強化逐寒效能,又調和藥性偏勝,展現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硫黃半斤(生),太陰玄精石(煅)3兩。
上研為細末,水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熱艾湯送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陰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硫黃半斤(生),太陰玄精石(煅)3兩。 主治:傷寒伏陰氣,手足厥冷,肌膚不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