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毒丸

二毒丸

ER D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毒丸中加入硫磺,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殺蟲止癢: 硫磺性溫,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皮膚表面寄生蟲的滋生,並減輕因蟲咬引起的瘙癢症狀。
  2. 解毒消腫: 硫磺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局部紅腫、疼痛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二毒丸中加入硫磺,可有效改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毒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風下血,裏急後重」:

  1. 腸風下血:指因風邪入侵腸道或臟腑熱毒下迫,導致便血,血色鮮紅或暗紫,多伴隨腹部不適。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風熱鬱結」或「脾虛不攝」有關。
  2. 裏急後重:即排便時腹部急迫不適,肛門墜脹難解,屬濕熱或氣滯之象,常見於痢疾或腸道功能失調。

綜觀之,此證病機可能為「濕熱壅滯腸道」或「虛寒夾瘀」,需結合藥物組成進一步推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舶上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
  • 歸經:腎、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溫陽通便:適用於虛寒性便秘或冷積內停。
    • 殺蟲止癢:外用治疥瘡,內服可驅腸道寄生蟲。
    • 止血:古人用於虛寒性出血,以其溫攝固脫之力。

【茶葉】

  • 性味:苦、甘、涼。
  • 歸經:心、肺、胃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下血。
    • 消食化滯:緩解腸胃濕熱積滯。
    • 利尿通淋:助濕熱從小便排出。

三、組方推理與藥理互動

  1. 寒熱並用

    • 硫黃性溫,茶性涼,二者相配可能調和寒熱,針對「腸風下血」之寒熱錯雜病機(如熱毒鬱結兼陽虛不攝)。
    • 硫黃溫攝止血,茶葉涼血止血,共奏止血之效。
  2. 通因通用

    • 硫黃能通便,茶葉能化滯,雖主治下血,但可能透過輕瀉腸道積滯以緩解「裏急後重」。
  3. 濕熱與陽虛並治

    • 若下血因「濕熱瘀阻」導致,茶葉清熱利濕,硫黃溫散瘀結,二者協同袪除腸道病理產物。
    • 若屬「陽虛不固」之出血,硫黃為主溫攝,茶葉為佐制其燥熱。

四、可能的治療範圍延伸

  • 冷積痢疾:因硫黃溫通、茶葉化濕,或可用於寒濕痢。
  • 腸道寄生蟲:硫黃殺蟲、茶葉清熱,合治蟲積腹痛。

五、總結

此方簡潔,透過硫黃與茶葉的寒溫配伍,調節腸道氣血與寒熱平衡,針對「腸風下血」之複雜病機,可能以「溫通止血」或「清熱固攝」雙向調節為核心。然臨床應用需精準辨證,尤須釐清出血屬寒屬熱,方能發揮療效。

傳統服藥法


舶上硫黃1兩,茶1兩。
上為細末,用新炊熱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至15丸,米飲湯送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二毒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舶上硫黃1兩,茶1兩。 主治:腸風下血,裏急後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