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疸丸」方劑中包含硫磺,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 硫磺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 殺蟲止癢: 硫磺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毒引起的黃疸,可起到解毒驅蟲之效,並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因此,硫磺在「除疸丸」方劑中,可發揮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黃疸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疸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黃」,屬中醫黃疸病之陰證,特徵為膚色昏暗如熏黃(色澤晦滯,不鮮明),且無煩渴、發熱等陽熱徵象。陰黃成因多為寒濕內蘊、脾陽不振,導致膽液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其病機關鍵在於「寒濕困脾,氣血瘀滯」,故治療需溫陽化濕、健脾散瘀。
組成與方義邏輯分析:
倭硫黃(3兩)
- 性味辛熱,歸腎、脾經,傳統用於「助陽散寒,燥濕殺蟲」。
- 在此方中為君藥,取其溫補命門之火以暖脾土,化解寒濕之邪;其辛溫之性亦可通滯,改善氣血瘀滯所致之黃暗色澤。
淨青礬(1兩)
- 即綠礬(煅用),性酸澀涼,入肝、脾經,功能「燥濕化痰,消積殺蟲」。
- 此處為臣藥,與硫黃寒熱配伍,既制硫黃過溫,又可燥濕濁、消積滯。青礬富含硫酸亞鐵,古人觀察其能「褪黃」,可能與其改善血虛萎黃或濕鬱發黃有關。
薑半夏粉為衣(1兩)
-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和胃;薑制增強溫中止嘔之效。
- 作為藥衣,一則護胃減硫黃、青礬之刺激,二則協同健脾化濕,針對陰黃「濕濁中阻」之病機。
治療原理推論:
全方以「溫陽化濕,調和氣血」為核心:
- 溫陽:硫黃之熱力助脾腎陽氣,散寒濕之凝滯。
- 燥濕:青礬與硫黃協同,分解濕濁;半夏進一步化痰濕,暢通中焦。
- 化瘀褪黃:硫黃辛散推動氣血,青礬酸收斂濁,二者相反相成,調和氣血以改善膚色。
此方體現「寒熱並投,標本兼顧」思路,針對陰黃本虛(陽虛)標實(寒濕瘀)的病機,通過溫通、燥濕、和胃的層次配伍,恢復脾胃運化及氣血流通,從而退黃。
傳統服藥法
倭硫黃3兩,淨青礬1兩。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薑半夏粉1兩為衣。
每服1錢,或1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除疸丸, 出處:《感證輯要》卷四。 組成:倭硫黃3兩,淨青礬1兩。 主治: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