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珠膏

油珠膏

YOU ZH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小兒病源》卷三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8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9%
胃經 13%
腎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油珠膏方中加入硫磺,主要是利用其殺菌消炎以及祛風止癢的功效。

硫磺具有殺菌作用,可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感染,例如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此外,硫磺也具有消炎作用,可緩解皮膚發炎、紅腫等症狀。

同時,硫磺也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因此,在油珠膏等治療皮膚病的方劑中加入硫磺,可以起到多重功效,有效改善皮膚病症。

油珠膏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因為滑石具備以下兩項特點:

  1. 收斂止瀉:滑石性寒滑,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油珠膏所針對的腹瀉症狀。對於因脾胃虛寒、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滑石能起到清熱利濕、止瀉止痛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滑石除了止瀉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腹痛、發熱、口渴等症狀,滑石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

因此,滑石在油珠膏方劑中扮演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腹瀉等相關病症。

油珠膏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油珠膏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而半夏可以有效地去除痰濕,促進痰液排出,起到改善呼吸道症狀的作用。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痰濕阻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油珠膏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治療。

油珠膏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祛風濕的作用。在油珠膏中,附子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溫暖脾胃,驅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寒凝血脈等症。

附子雖有回陽救逆之效,但性烈,使用時需慎之。一般配合其他藥材,以緩解其毒性,並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劑量調整。

油珠膏中添加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消腫散結等功效。對於油珠膏所針對的風寒濕痹痰濁阻絡等病症,天南星可以起到驅散寒邪化解痰濕緩解疼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油珠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氣逆嘔哕,及風痰作搐」,其核心病機爲脾腎不足、風痰內擾。脾腎虛損則運化失司,水濕聚而爲痰;痰隨氣逆則見嘔哕,引動肝風則發爲抽搐。方名「油珠」暗喻其潤滑痰濁、沉降氣機之效,取油能潤痰、珠可墜降之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石亭脂(提純硫黃):性溫質沉,善溫脾腎之陽以化寒痰,其「如蠟色者」質地純和,可避燥烈之弊。《本草綱目》載其「主虛寒久痢滑泄」,此處取其暖下焦、助氣化之功。
  • 半夏:降逆化痰爲要,經酒浸後減毒性、增疏瀉之效,專攻痰阻氣逆之嘔哕。

臣藥

  • 黑附子:大熱之品,協同硫黃溫補命門之火,兼散經絡寒痰,爲治風痰內動之基礎。
  • 天南星:醋炙後毒性緩和,尤善祛風痰而止搐,與半夏爲伍,一治有形之痰,一化風痰相搏。

佐藥

  • 滑石:性滑利竅,既防諸藥溫燥傷津,又能通利水道,導痰濁從下而解。

用藥特色

  1. 油珠服法深意:冷清齏(酸菜汁)性涼下行,配麻油浮載藥末,先沉降後服用,暗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旨,使藥力先抑上逆之氣,再借清齏推送入裏。
  2. 補瀉並行:硫黃、附子補火暖土治本,半夏、南星化痰熄風治標,滑石調和防弊,共成補脾腎、潤心肺(滋化痰涎)、熄風定搐之效。

此方適用於虛寒體質之痰喘搐搦,尤其是小兒脾腎稚弱、痰濕內盛者。其組方重在溫化與降逆並舉,通過提振下焦真火以絕痰源,疏瀉上逆濁邪以緩急症,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石亭脂(硫黃中揀取,如蠟色者)半兩,滑石半兩,半夏(酒浸1宿,湯洗7次,焙)、黑附子(炮,去皮臍)、天南星(醋浸1宿,湯洗7次,焙)。
補脾腎,潤心肺。
上為細末。
每服1錢匕。用冷清齏半盞,滴麻油一點如錢大,抄藥在油珠上,須臾墜下。卻去其齏與兒服,隨後更用清齏三五口壓下,肚飢時服訖。候一時久吃乳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油珠膏, 出處:《小兒病源》卷三。 組成:石亭脂(硫黃中揀取,如蠟色者)半兩,滑石半兩,半夏(酒浸1宿,湯洗7次,焙)、黑附子(炮,去皮臍)、天南星(醋浸1宿,湯洗7次,焙)。 主治:補脾腎,潤心肺。主治:氣逆嘔噦,及風痰作搐。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