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瀉毒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的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作用。人參對於治療體虛乏力、氣虛不固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瀉毒散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補氣作用。
瀉毒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溼,和胃止嘔: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和胃止嘔的功效。瀉毒散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泄瀉、痢疾、嘔吐等症,白朮可健脾利溼,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有利於清除腸道溼熱,緩解嘔吐症狀。
-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瀉毒散方劑中,主要以清熱解毒爲主,但單純清熱易傷正氣。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正氣,從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機體抵抗力增強,更有利於清除毒邪,促進疾病恢復。
瀉毒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濕熱毒邪,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同時,茯苓還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進一步促進毒邪的排出。
此外,茯苓性質平和,不寒不燥,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瀉毒散的整體治療目的。
瀉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毒性或烈性,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瀉毒散中可能含有苦寒之藥,甘草的加入可以使其不至於太過寒涼,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能增強瀉毒散的整體療效。甘草能幫助清除體內毒素,並緩解炎症反應,從而加快疾病的康復速度。
瀉毒散中包含黃耆,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瀉毒散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黃耆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效,看似與方劑主旨相悖。然而,黃耆在此扮演著「扶正」的角色。
其一,黃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毒邪侵襲,避免因過度清熱而損傷正氣。其二,黃耆能補益脾氣,促進機體恢復,防止因瀉毒過度而導致正氣虛弱,使機體迅速康復。因此,黃耆的加入,既能有效清熱解毒,又能保護正氣,使治療效果更佳。
瀉毒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有利於藥物成分的有效吸收和作用。
- 補血養血:瀉毒散主要針對熱毒壅盛、血瘀不通的病症,當歸可補血養血,增強人體抵抗力,幫助機體抵抗毒素入侵,促進病患康復。
因此,當歸在瀉毒散方中起著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瀉毒散中加入金銀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溫病初起、熱毒熾盛之症。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金銀花亦能抗菌消炎,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瀉毒散中加入金銀花,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治療溫病初起之症。
瀉毒散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其 解鬱安神 的作用。遠志味甘、辛,性溫,入心、肺經,具有 解鬱、開竅、 安神 之效。
方劑中加入遠志,旨在 緩解熱毒所致的煩躁不安、心神不寧 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瀉毒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瀉毒散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兼有肝氣鬱結的病證,柴胡能疏肝解鬱,使氣機暢達,同時又能和解表裡,使邪氣外出。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瀉毒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功效,柴胡則能促進這些藥物的作用,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清熱解毒、疏肝解鬱的功效。
瀉毒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苦,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瀉毒散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天花粉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利水滲濕: 天花粉兼具利水滲濕之效,可促進體內濕熱排出。瀉毒散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天花粉有助於利水滲濕,排除濕熱,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瀉毒散中包含石膏,乃因其具清熱解毒之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其作用機理在於,石膏可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減輕組織炎症反應,並促進體內熱毒的排出。
因此,瀉毒散中加入石膏,能有效清熱解毒,並可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瀉毒散中加入大黃,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一、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能瀉熱解毒,清泄胃腸積熱,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 瀉下通便: 大黃為峻下藥,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對於熱毒積滯腸胃、導致便祕者,能迅速通便,驅除毒邪。
因此,瀉毒散中加入大黃,正是利用其清熱瀉火、瀉下通便之效,達到瀉熱解毒、通腑泄下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毒散」
人參(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止渴、扶正固本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虛、體倦、乏力、納呆、失眠等症。
白朮(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祛濕、益氣補中、止瀉固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泄瀉、水腫、便溏等症。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肺、心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消腫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神經衰弱,水腫,尿少等症。
甘草(甘草):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黃耆(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當歸(當歸):性溫、味甘,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金銀花(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它可以治療各種癰腫疔瘡、喉痹、丹毒、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疾病。此外,金銀花還能降低人羣咽喉部帶菌率,治療肺炎等疾病。金銀花對一些細菌、病毒、真菌等有抑制效果,並幫助毒素中和和清除,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增強抵抗力。
遠志(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遠志性溫,味辛,歸心腎經,含有遠志酮、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遠志中的遠志酮可刺激尿液分泌,利尿消腫。遠志中的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緩解炎症反應,促進水腫消退。遠志中的揮發油和辛味成分可祛痰止咳,可與杏仁、貝母、桔梗同用,治療痰多粘稠、咳吐不爽者。遠志中的苦味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同用,治療癰疽瘡毒,乳房腫痛等症。
柴胡(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肝氣鬱滯、胸脅脹痛、膽囊炎、膽結石等症。
天花粉(天花粉):性涼,味甘,歸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生津止渴、利尿消腫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乾咳無痰、咽喉疼痛、水腫、尿少等症。
石膏(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肺熱咳嗽、口舌生瘡、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
大黃(大黃):性寒,味苦,歸大腸、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瀉固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痛、痢疾、血熱吐衄、尿血便血、瘡瘍腫毒等症。
總結
中藥方劑「瀉毒散」,主要成分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當歸、金銀花、遠志、柴胡、天花粉、石膏、大黃,主治腎疳剛開始發作,魚口處癢痛。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生肌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白朮2兩,茯苓1兩,生甘草5錢,生黃耆1兩,當歸(酒洗)1兩,金銀花1兩,遠志3錢,柴胡2錢,天花粉3錢,石膏1兩,大黃1兩。
穢盡,去大黃、石膏,加土茯苓2兩。
大壯氣血,祛毒下出。
約分五劑服,每服二兩。得瀉惡穢,則急埋之,穢未盡再服。數服見皮膚瘡影,影滅病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毒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瀉毒散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遵醫囑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瀉毒散,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人參1兩,白朮2兩,茯苓1兩,生甘草5錢,生黃耆1兩,當歸(酒洗)1兩,金銀花1兩,遠志3錢,柴胡2錢,天花粉3錢,石膏1兩,大黃1兩。 主治:大壯氣血,祛毒下出。主治:腎疳初發,魚口癢痛,此楊梅瘡之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