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食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基於其 行氣消積 的功效。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 行氣開胃,消食化積 的作用。
消食丸主要針對 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噁心嘔吐 等症狀,而砂仁能 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緩解消化不良,進而達到消食化積的目的。同時,砂仁還具備 理氣止痛 的作用,能緩解因食積導致的腹痛等症狀。
消食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消積: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消除積食。
- 行氣止痛: 陳皮能行氣散結,緩解腸胃氣滯引起的疼痛。對於食積脹痛、腹痛等症狀,陳皮能幫助舒緩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消食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三稜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其功效為破氣消積、行氣止痛,能有效消食積滯,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 活血化瘀:三稜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因食積引起的瘀血阻滯,進一步促進消化功能恢復。
因此,三稜在消食丸中發揮著消積化滯、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食積引起的各種症狀。
消食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 消食化積: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其主要成分為澱粉酶,能幫助分解食物中的澱粉,促進消化,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健脾開胃:神麴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益。
因此,神麴在消食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改善食積、消化不良等問題,達到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功效。
消食丸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化積: 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其富含澱粉酶,可以幫助消化澱粉類食物,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和胃止嘔: 麥芽不僅能消食化積,還能和胃止嘔。對於因食積引起的胃脘不適、嘔吐等症狀,麥芽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消食丸中加入麥芽,可以有效地消食化積,和胃止嘔,達到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的目的。
消食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積的功效。消食丸主治食積停滯、脘腹脹痛等症,香附能行氣散結,緩解胃腸氣滯引起的疼痛,幫助消化積滯。
2. 疏肝理脾: 香附能疏肝理脾,調和肝脾氣機。消食丸中常配合健脾消食的藥物,香附能促進肝脾功能協調,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食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千金翼方》,主治「小兒宿食不消」。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胃嬌弱,易因乳食不節或運化失常,導致食積停滯,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等。本方以消食導滯為主,針對此類食積輕證而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 小麥糵(麥芽):甘平,入脾胃經。專行穀食積滯,《藥性論》言其「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含澱粉酶等,能促進澱粉類食物消化。
- 曲(神曲):甘辛溫,擅消酒食陳腐之積,《本草綱目》謂其「化水穀宿食,癥結積滯」。含酵母菌及酶類,助消化米麵之滯。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此處用於兼顧中焦虛寒或食積生冷之病理,《珍珠囊》稱其「益脾胃,散風寒」。與消食藥相配,防寒涼傷胃。
- 烏梅:酸澀平,生津安胃,斂肺澀腸。《本草求真》指出其「酸澀而溫,止痢斷瘧」。此處取其「酸收」之性,一則防消導太過,二則調節腸道滑瀉。
配伍邏輯
- 消導為君,溫斂為佐:以麥芽、神曲為主力消食化積,乾薑助陽氣以推蕩積滯,烏梅酸收以防消伐傷正。全方寒溫並調,消中寓補。
- 蜜丸緩圖:丸劑緩消,適合小兒脾胃漸調;蜜能補中潤燥,兼緩辛燥藥性。
治療原理
- 方中麥芽、神曲直接分解食積,增強脾胃運化;乾薑溫振中陽,改善消化機能;烏梅調節腸道酸鹼,減少食積致瀉。四藥協同,標本兼顧,體現「消而不傷,溫而不燥」的思路。
- 此方適用於食積初期或輕症,若兼熱象(如苔黃、口臭)或痰濕,則需加味。
傳統服藥法
小麥糵1升,曲1升,乾薑4兩,烏梅4兩。
上為末,蜜為丸。
每服15丸,日2次,加至40丸。
消谷丸(《千金翼》卷十九)、曲糵丸(《雞峰》卷十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食丸,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砂仁5錢,陳皮5錢,三棱(炒)5錢,袖曲(炒)5錢,麥芽(砂)5錢,香附(炒)1兩。 主治:小兒宿食不消。
消食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組成:山楂2兩,神曲(炒)2兩,麥芽(炒)2兩,蘿蔔子2兩,青皮2兩,陳皮2兩,香附2兩,阿魏1兩(醋浸,另研)。 主治:一切食積停滯。
消食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烏梅(肉厚者)50枚(捶破,炒焦黃色),巴豆50粒(生用,去皮殼),胡椒200粒,吳茱萸(湯洗7次)1兩,肉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消食化積。主治:久痢,心腹痛,胸膈不快,腹脹,不思飲食。
消食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三。 組成:木香半兩,枳殼(去瓤,麸炒黃)半兩,當歸(去須土)半兩,代赭石(火煅紅,米醋淬不計遍數,以手撚碎爲度)半兩,朱砂(研,水飛)半兩,巴豆1分(取霜)。 主治:小兒傷胞,乳食不化,壯熱,腹脹疼痛。
消食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小麥糵1升,曲1升,乾薑4兩,烏梅4兩。 主治:數年不能食者及寒在胸中,反胃翻心者。脾胃俱虛,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悶,腹脅時脹,連年累月,食減嗜卧,口苦無味,虛羸少氣,胸中有寒,飲食不下,霍亂嘔吐,及病後新虛,不勝谷氣,或因病氣衰,食不復常。
消食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六引《簡易方》。 組成: 消食丸(《醫方類聚》卷二四六引《簡易方》。)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六引《簡易方》。組成:香附(炒)2兩,縮砂仁1兩,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半兩,神曲(炒)半兩,麥糵(炒)半兩。主治:溫中快膈。 。 主治:溫中快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