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湯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7%
肺經 13%
肝經 10%
腎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理脾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症狀。
  2. 祛風除濕: 蒼朮同時具備祛風除濕的作用,對於濕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肢體沉重、頭昏乏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蒼朮的燥濕健脾、祛風除濕功效,與理脾湯整體的健脾益氣、化濕利水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濕邪困脾的病症。

理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的功效,可以幫助脾胃氣機疏通,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慾,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2. 燥濕化痰: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脾胃去除濕氣,緩解脾胃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理脾湯中加入陳皮,能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的效果,對治療脾胃氣虛、濕困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理脾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理脾湯多用於脾胃濕阻,症見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大便溏瀉等。厚朴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消食化積,促進消化吸收。
  2. 行氣止痛:厚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理脾湯中加入厚朴,可以幫助疏肝理氣,緩解脘腹脹痛,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

理脾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健脾和胃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機通暢,脾胃功能才能正常運作,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2. 溫中散寒: 砂仁溫中散寒,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尤其適合脾胃虛寒、胃脘冷痛的患者。

因此,理脾湯中加入砂仁,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理氣和胃、溫中散寒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理脾湯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消食:神麴為麥曲,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嘔之效。理脾湯主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神麴能促進消化,幫助脾胃運化,改善食慾,達到健脾消食之目的。
  2. 化積導滯:神麴能化解積滯,消除食物停滯在胃腸中的現象,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進一步增強理脾湯的療效。

神麴在理脾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健脾消食、化積導滯的作用,達到治療脾胃虛弱的功效。

理脾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效。脾胃乃後天之本,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易導致食積停滯,影響消化吸收。山楂能助脾胃消化食物,化解積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活血化瘀:山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若脾胃氣血瘀滯,可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能活血化瘀,改善脾胃氣血流通,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理脾湯中加入麥芽,主要考量其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

麥芽性味甘涼,入脾胃經,能消食導滯,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理脾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佳,出現食慾不振、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麥芽的加入,可以幫助消食化積,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達到健脾開胃的效果。此外,麥芽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治療因食積化熱而引起的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

理脾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瀉的功效。脾胃喜溫惡寒,若脾胃虛寒,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痛泄瀉等症狀。乾薑溫脾散寒,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助運脾陽: 乾薑能溫陽化氣,促進脾陽運化,有助於脾胃氣機的正常運作。脾陽是脾胃運化的動力,若脾陽不足,則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乾薑溫陽化氣,可補益脾陽,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

因此,理脾湯中加入乾薑,可起到溫脾散寒、助運脾陽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泄瀉等症狀。

理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理脾湯中包含多味藥材,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之間相互拮抗,使其藥效更協調。
  2. 增強脾胃功能: 甘草具益氣健脾之功效,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

因此,甘草在理脾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脾胃功能,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理脾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理脾湯,一方多見於古代治療產後停食、消化不良等疾病的醫籍中,主治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其組成為:蒼朮、陳皮、厚朴、砂仁、神麴、山楂、麥芽、乾薑、甘草。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理脾湯及其相關方劑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健脾消食,行氣和胃: 方中以蒼朮為君藥,其性味辛、苦、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消食除滿的功效,是治療脾虛濕困、食積內停的主藥。《濟世神驗良方》、《古今醫鑑》和《壽世保元》均明確記載本方用於治療“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且方中均以蒼朮為主要藥物。臣以陳皮、厚朴理氣化痰,和胃止噯,砂仁溫中散寒,開胃醒脾,三藥合用,可增強蒼朮行氣和胃、消食化積之功。佐以神麴、山楂、麥芽消食化積,其中神麴善於消酒食陳腐之積,山楂善消肉食油膩之積,麥芽善消米麵薯芋之積,三藥合用,可消除各種飲食積滯。乾薑溫中散寒,暖胃止痛,可緩解因食積寒凝所致的脘腹冷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食、行氣和胃之功,使脾胃功能恢復,食積得消,氣機通暢,則胸膈飽悶、不思飲食等症狀得以緩解。

  2. 針對不同症狀的應用:

    • 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濟世神驗良方》、《古今醫鑑》、《壽世保元》和《孕育玄機》均明確記載本方用於治療此類症狀。
    • 泄瀉:《古今醫鑑》和《孕育玄機》提到“泄瀉,加白朮、茯苓”,說明本方可通過加減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
    • 大便閉:《古今醫鑑》和《孕育玄機》提到“大便閉,加桃仁、紅花”,說明本方可通過加減治療食積化熱、腸道燥結所致的大便秘結。
    • 小便閉澀:《古今醫鑑》和《孕育玄機》提到“小便閉澀,加大腹皮”,說明本方可通過加減治療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
    • 慢驚:《幼科指南》提到“脾虛肝旺者,用緩肝理脾湯最靈”,並給出了緩肝理脾湯的組成。《兒科萃精》亦有類似記載。但此處的“緩肝理脾湯”與本方組成差異較大,更偏重於補益脾氣、緩肝熄風。
    • 疳證:《幼科指南》和《兒科萃精》均提到“消疳理脾湯”,用於治療疳積、脾虛等症,但此方與本方組成亦有較大差異,更偏重於消疳積、清濕熱。
    • 濕熱傷食:《雜病心法要訣》提到“清胃理脾湯,即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也”,用於治療濕熱傷食所致的痞脹、嘔噦、吞酸、便黏、口瘡等症。此方與本方組成相似,但加入了清熱燥濕的黃連、黃芩,以及通腑瀉熱的大黃,更偏重於清熱燥濕、行氣導滯。
    • 惡阻兼腰痛:《羅氏會約醫鏡》提到“和中理脾湯”,用於治療惡阻兼腰痛,此方與本方組成差異較大,更偏重於補益肝腎、調和脾胃。

從古文記載分析,理脾湯及其相關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食積內停”的病機: 多部文獻均提到了“產後停食”、“胸膈飽悶”、“不思飲食”等病機,說明本方所治之病症主要是由於產後氣血虧虛,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導致飲食停滯,積於中焦所致。

  2. “健脾消食,行氣和胃”的治療原則: 本方以蒼朮健脾燥濕為主,配伍陳皮、厚朴、砂仁行氣和胃,神麴、山楂、麥芽消食化積,乾薑溫中散寒,甘草調和諸藥,體現了健脾消食、行氣和胃的治療原則。

  3. “標本兼顧”: 本方既能消食導滯,又能健脾和胃,體現了標本兼顧的思想。

總結:

理脾湯是一個以健脾消食、行氣和胃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等症。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脾胃虛弱,運化失司,食積內停”、“健脾消食,行氣和胃”等理論,通過健脾燥濕、行氣和胃、消食化積,達到恢復脾胃功能、消除食積、暢通氣機的目的。本方用藥精簡,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同時,由於古代醫籍記載的局限性和差異性,本方的具體應用還需要結合臨床實踐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總結。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厚朴(薑炒)1錢半,砂仁7分(炒),神曲(炒)1錢,山楂(去核)1錢,麥芽(炒)1錢,乾薑(炒黑)8分,甘草(炙)3分。
泄瀉,加白朮、茯苓;大便閉,加桃仁、紅花;小便閉澀,加大腹皮。
上銼1劑。
加生薑3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的產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3.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幼兒手足心熱幼兒低熱四肢抽搐疳積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食慾不振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理脾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二。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厚朴(薑炒)1錢半,砂仁7分(炒),神曲(炒)1錢,山楂(去核)1錢,麥芽(炒)1錢,乾薑(炒黑)8分,甘草(炙)3分。 主治:産後停食,胸膈飽悶,身發寒熱,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