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丸

TING L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肝經 17%
脾經 16%
腎經 14%
肺經 13%
胃經 9%
大腸經 6%
膀胱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丸中包含葶藶子,原因如下:

  1. 瀉水消腫之要藥: 葶藶子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水、利小便、消腫散結之功效。其利水之力甚強,且能直達肺經,故可有效治療肺水壅盛、痰多喘咳、水腫等症。
  2. 配伍增效: 葶藶丸中其他藥物,如杏仁、半夏等,也具有化痰止咳、降氣止逆的作用,與葶藶子相配伍,可增強其瀉水消腫、化痰止咳的效果,達到治療肺水壅盛、痰多喘咳的最佳效果。

葶藶丸乃治水腫之方,以葶藶子利水為主,但其性燥烈,易傷陰耗血。當歸入方,乃為緩解葶藶子之燥烈之性。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其補血作用可緩解葶藶子利水所耗之血,其活血作用則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此外,當歸亦可緩解葶藶子之燥性,避免其傷陰,使利水之效更加安全穏固。

葶藶丸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其溫陽化氣、溫通心肺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葶藶丸主治水腫、胸悶、氣喘等症,以利水消腫、溫肺化飲為主要功效。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化氣、溫通心肺的功效,可助葶藶、大黃等藥物利水消腫,並溫陽化氣,使水腫消退更迅速。同時,肉桂也能溫肺化飲,改善胸悶氣喘等症狀,提升藥效。

葶藶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與葶藶子等藥材合用,可加強利水消腫、行氣利膽之效,有助於治療濕熱壅滯、肝膽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脅肋疼痛、水腫等症。
  2. 增強療效,防止副作用: 白蒺藜善於利水滲濕,可輔助葶藶子瀉水消腫,減輕其毒性,避免過度損傷脾胃。同時,其行氣止痛之效,可以緩解葶藶子利水後的腹痛不適,提高藥效安全性。

葶藶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陽化氣,助藥力

葶藶子性寒,利水甚峻,易傷脾陽,而乾薑性溫,可溫脾散寒,補益脾陽,防止葶藶子過寒傷脾,並增強其利水消腫之力

此外,乾薑還可溫肺化痰,止咳平喘,配合葶藶子利水消腫,更能有效治療水腫咳喘之症。

葶藶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痰濕內阻所引起的症狀,而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是一種具有重要醫療價值的中藥材。烏頭具有強烈的毒性,但在適當的劑量下,能夠發揮有效的療效。它主要被用於通經活絡、解痙止痛,對於痰濕證的治療具有輔助作用。

在葶藶丸中,烏頭能夠促進氣血運行,幫助驅散體內的痰濕,同時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這種協同作用使得葶藶丸在治療疾病上更具效果。然而,由於烏頭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防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飲用葶藶丸時必須遵循醫師的指示,並進行必要的用藥監測,以確保安全及療效,充分發揮中藥的治療潛力。

葶藶丸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助藥力達下: 葶藶丸主治水腫、腹水等病症,以利水消腫為主。吳茱萸味辛性溫,能溫脾止瀉,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傷脾,並助藥力下行,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之效。
  2. 佐以溫中散寒,防止寒邪內侵: 水腫、腹水多因脾腎陽虛,寒濕內停所致。吳茱萸溫中散寒,可以防止藥物寒涼之性損傷陽氣,並能溫化寒濕,使利水消腫效果更佳。

葶藶丸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功效。與葶藶子、白芥子等藥物配合,可加強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2. 潤肺降氣:杏仁能潤肺降氣,與葶藶子、白芥子等藥物配合,可以減輕肺氣上逆,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使療效更佳。

總之,杏仁在葶藶丸中起著宣肺止咳、潤肺降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葶藶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與葶藶子、杏仁等利水藥配合,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治療水腫、胸腹積水等症。
  2. 軟堅散結:鱉甲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核、瘰癧等症。與葶藶丸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消腫散結之功效。

葶藶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溼,健脾和胃: 葶藶丸主治水腫,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的功效。它可以幫助水液的代謝,避免利水藥過強,損傷脾胃。
  2. 增強利水作用,防止副作用: 茯苓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使水液更易排出體外,從而增強葶藶丸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茯苓能保護脾胃,防止利水藥物對脾胃的損傷,減少水腫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

因此,茯苓的加入,不僅使葶藶丸利水功效更強,而且能更好地保護患者脾胃,起到協同作用。

葶藶丸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治療多種呼吸系統相關疾患。在該方中,人參作為一味重要藥材被納入其中。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等功效。對於體虛乏力、氣短喘促等症狀有著顯著療效。在葶藶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久病體虛或肺脾兩虛所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能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通過人參的補氣作用,能夠提升患者體力,改善因氣虛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從而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作用。

葶藶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利水的功效。在葶藶丸中,它與葶藶、大黃等藥物共同發揮瀉下通便的作用,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水濕,減輕水腫。
  2. 降氣化痰:檳榔除了瀉下通便之外,還有降氣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患者排出痰液,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尤其在一些水濕痰濁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病症中,檳榔與葶藶、杏仁等藥物相配,能夠更好地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總而言之,檳榔在葶藶丸中發揮着瀉下通便、降氣化痰的協同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水腫、咳嗽等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葶藶丸,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複方製劑,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益氣補血、溫陽化瘀等功效。主治肺積、咳嗽氣喘、水腫、尿少、咽喉腫痛、陽虛畏寒、氣血不足、血瘀經閉、痛經等症狀。

葶藶丸的主要成分包括葶藶子、當歸、肉桂、白蒺藜、乾薑、烏頭、吳茱萸、杏仁、鱉甲、茯苓、人參、檳榔等。

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白蒺藜性溫,味辛、苦,入肺、肝經,具有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喉嚨痛、風濕痹痛、腰痠背痛、中風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瘀血腫痛等症。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吳茱萸還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調中止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杏仁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羣、蛋白質等,為呼吸系統保健之品,可治咳嗽痰多;其含有的油脂具有潤滑腸道的作用,而苦味則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糞便,常與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具有增強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腸燥便祕。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它味鹹、甘,性寒,歸肝、腎經。滋陰可以增強造血功能,補益氣血,改善體質和增強體力。清熱瀉火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引起的疾病。平肝息風可以滋陰潛陽,益精凝神,適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抽搐、痙攣、驚厥等症。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它可以殺滅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多種寄生蟲。祛除胃腸濕氣,調氣機而降;除煩解悶,祛除胸腹滿悶之氣;行胃腸之氣,消積、行滯;利水消腫,行氣通便,截瘧。檳榔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藥效,治療各種疾病。

葶藶丸的功效是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益氣補血、溫陽化瘀。適用於肺積、咳嗽氣喘、水腫、尿少、咽喉腫痛、陽虛畏寒、氣血不足、血瘀經閉、痛經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7分(生用),牽牛子3分,澤漆葉3分,海藻(洗去咸,炙)3分,昆布(如上炙)3分,桑根白皮(炙)3分,甘遂(熬)3分,椒目3分,鬱李仁3分(去皮),桂心1分。上為末,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5合,赤小豆1合,通草1兩(切),水2升,煮取1升送下,1日2次。
忌生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腳氣病大便秘結耳聾糖尿病心內膜炎尿道炎高血脂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蕁麻疹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炒葶藶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牽牛、蘿菔子。 主治:麻疹沒後,水入肺,咳嗽喘急。

葶藶丸, 出處:《麻科活人》卷五十。 組成:葶藶子(隔紙略炒)、漢防己、牽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萊菔子。 主治:麻出氣喘,將成龜胸。

葶藶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 組成:葶藶子(隔紙炒)半兩,鉛丹(細研)1兩,砒霜(夜間露7夜,細研,日收)1兩,半夏(湯浸,去滑,焙)1兩,羌活(去苗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馬兜鈴1兩。 主治:久患肺氣喘急,喉中作聲,上焦壅熱,不能起動。

葶藶丸,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半夏(洗)5分,厚朴(炙)5分,石膏5分,青皮5分,當歸身7分,白豆蔻仁1錢,縮砂1錢,茵陳(酒制)1錢,乾葛1錢,炙甘草3錢,羌活3錢,黃芩(一半酒洗,一半炒)3錢,苦葶藶(酒洗,炒)3錢,人參3錢,柴胡3錢,獨活3錢。 主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葶藶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苦葶藶1兩1分(隔紙炒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白蒺藜(去角,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川烏頭(炮,去皮尖)半兩,吳茱萸(湯浸,焙7次)半兩,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淨洗,酸醋炙黃)半兩,茯苓(去皮)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檳榔1兩。 主治:定喘急。主治:肺積。

葶藶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甜葶藶半兩(炒令香),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别研如膏,令極勻),白朮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銼)3分,羌活(洗去土)3分,漢防己3分,陳橘皮(去白)3分,澤瀉3分。 主治:腹中有濕熱氣,目下作腫,如新卧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病在腎,腎者少陰也,標在肺,肺者太陰也。故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則右脅有氣上衝,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