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9%
心經 16%
腎經 12%
胃經 11%
肺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葶藶丸

組成

葶藶子、當歸、肉桂、白蒺藜、乾薑、烏頭、吳茱萸、杏仁、鱉甲、茯苓、人參、檳榔。

功效

燥濕化痰行氣散結。

主治

肺積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葶藶丸,燥濕化痰,行氣散結,治肺積痰結,胸膈痞悶,咳嗽痰多,氣喘不利。」

葶藶丸由葶藶子、當歸、肉桂、白蒺藜、乾薑、烏頭、吳茱萸、杏仁、鱉甲、茯苓、人參、檳榔等中藥組成。本方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散結的功效,主治肺積痰結、胸膈痞悶、咳嗽痰多、氣喘不利等症。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7分(生用),牽牛子3分,澤漆葉3分,海藻(洗去咸,炙)3分,昆布(如上炙)3分,桑根白皮(炙)3分,甘遂(熬)3分,椒目3分,鬱李仁3分(去皮),桂心1分。上為末,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5合,赤小豆1合,通草1兩(切),水2升,煮取1升送下,1日2次。
忌生蔥。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子辛溫,能燥濕化痰;當歸辛溫,能行氣活血;肉桂辛溫,能散寒止痛;白蒺藜辛溫,能散結消腫;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烏頭辛溫,能散寒止痛;吳茱萸辛溫,能散寒止痛;杏仁苦溫,能降氣化痰;鱉甲咸寒,能軟堅散結;茯苓甘淡,能利水滲濕;人參甘溫,能補氣健脾;檳榔苦辛,能行氣散結。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行氣散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肺結核
腳氣病
心內膜炎
尿道炎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百日咳
心包炎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肺氣腫
慢性腎衰竭
蕁麻疹
麻疹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肺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丸,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炒葶藶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牽牛、蘿菔子。 主治:麻疹沒後,水入肺,咳嗽喘急。

葶藶丸, 出處:《麻科活人》卷五十。 組成:葶藶子(隔紙略炒)、漢防己、牽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萊菔子。 主治:麻出氣喘,將成龜胸。

葶藶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 組成:葶藶子(隔紙炒)半兩,鉛丹(細研)1兩,砒霜(夜間露7夜,細研,日收)1兩,半夏(湯浸,去滑,焙)1兩,羌活(去苗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馬兜鈴1兩。 主治:久患肺氣喘急,喉中作聲,上焦壅熱,不能起動。

葶藶丸,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半夏(洗)5分,厚朴(炙)5分,石膏5分,青皮5分,當歸身7分,白豆蔻仁1錢,縮砂1錢,茵陳(酒制)1錢,乾葛1錢,炙甘草3錢,羌活3錢,黃芩(一半酒洗,一半炒)3錢,苦葶藶(酒洗,炒)3錢,人參3錢,柴胡3錢,獨活3錢。 主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葶藶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苦葶藶1兩1分(隔紙炒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白蒺藜(去角,炒)半兩,乾薑(炮)半兩,川烏頭(炮,去皮尖)半兩,吳茱萸(湯浸,焙7次)半兩,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鱉甲(淡醋煮,去裙膜,淨洗,酸醋炙黃)半兩,茯苓(去皮)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檳榔1兩。 主治:定喘急。主治:肺積。

葶藶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甜葶藶半兩(炒令香),鬱李仁(湯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别研如膏,令極勻),白朮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銼)3分,羌活(洗去土)3分,漢防己3分,陳橘皮(去白)3分,澤瀉3分。 主治:腹中有濕熱氣,目下作腫,如新卧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病在腎,腎者少陰也,標在肺,肺者太陰也。故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則右脅有氣上衝,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溫臟丸

相似度 54%

茱萸烏頭湯

相似度 5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