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和湯

FU H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五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1%
胃經 18%
心經 15%
腎經 9%
肝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半夏常被用於敷和湯劑,主要原因有二:

  1. 祛痰止咳功效: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外敷可以消腫止痛,而內服則能治療痰多咳嗽、哮喘等症。
  2. 降逆止嘔功效: 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有較好的療效。內服可以緩解嘔吐、眩暈等,而外敷則可以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等。

因此,半夏在敷和湯劑中均有廣泛應用,但需根據病症和體質合理使用。

方劑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氣血,緩解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對於一些寒涼藥性較強的藥物,加入大棗可以起到緩解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的療效。

二、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大棗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與黃芪、黨參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補益氣血之功效;與桂枝、生薑等藥材搭配,可增強溫經散寒之功效。

五味子在中藥方劑中,既可入湯劑,亦可入敷劑,其原因主要在於其藥性與功效:

  1. 斂肺止咳:五味子性酸收斂,能斂肺氣,止咳喘,故常用於治療肺虛久咳、咳嗽痰多等症,無論湯劑或敷劑均可發揮此功效。
  2. 滋補肝腎:五味子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氣生津之效,在湯劑中能溫補脾腎,而敷劑則可直接作用於局部,達到滋陰潤燥、改善肝腎功能的效果。

因此,五味子無論是入湯劑還是敷劑,都能發揮其多方面的藥效,針對不同病症,可選用不同的劑型。

中藥方劑中,枳實多用於「敷」而非「湯」的原因主要有二:

  1. 藥性偏寒,外用更佳: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行氣消積、破氣消痞、瀉火化痰之功效。其寒涼之性,若內服則易傷脾胃,而外敷則可直接作用於患處,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避免內服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2. 藥物成分易揮發:枳實中含有揮發油等成分,這些成分在煎煮過程中容易揮發,降低藥效。外敷則可最大限度保留藥效成分,更能發揮其療效。

中藥方劑中,茯苓常被用於敷藥和湯劑,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濕氣等症狀。敷藥時,可將茯苓研磨成粉末,與其他藥物混合敷於患處,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湯劑中,茯苓則可與其他利水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的功效。
  2. 健脾寧心: 茯苓還有健脾寧心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敷藥時,可將茯苓與其他安神藥物混合,敷於神經敏感部位,達到安神寧心、改善睡眠的效果。湯劑中,茯苓則可與其他健脾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的藥性溫和,適用於多種病症,因此在敷藥和湯劑中都有廣泛應用。

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虛泄瀉、腸滑便溏等症狀,訶子能起到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的效果。
  2. 清熱解毒:訶子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因此,方劑中使用訶子,主要取其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若患者出現脾胃虛寒、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則可配合其他藥材使用乾薑來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2. 回陽救逆:乾薑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昏迷、脈微、肢冷等危重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助於提升陽氣,改善患者的體溫和血流狀況,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橘皮入藥,多用於燥濕化痰、理氣止痛,故在敷和湯方劑中,常因其特性而被選用。

  1. 燥濕化痰: 橘皮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燥濕化痰,適合用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如用於濕痰咳嗽的湯劑中,可與陳皮、茯苓等藥材配伍,以增強化痰止咳功效。
  2. 理氣止痛: 橘皮具有行氣解鬱的作用,可用於胸腹脹滿、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如用於胃痛的敷方中,可與川芎、白芷等藥材配伍,以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甘草在中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敷藥或湯劑,常被加入其中。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它能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二、增強藥效: 甘草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能補氣固表;與桂枝搭配,能溫經通絡。

因此,甘草在中藥方劑中被廣泛應用,它不僅能使藥性更柔和,更安全,還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敷和湯

  • 組成: 半夏,大棗,五味子,枳實,茯苓,訶子,乾薑,橘皮,甘草
  • 主治: 己亥那一年,厥陰風木主宰天空,少陽相火潛藏在泉水之中。染病的人感到身體中熱,卻又感覺右脅下寒冷,耳鳴流淚,頭暈目眩。燥濕二氣相互爭鬥,民眾生病了,大多數是黃疸浮腫,有時還會患上瘟疫。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大棗: 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半夏: 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乾薑: 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訶子: 性酸澀,微寒,入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

  • 五味子: 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枳實: 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 橘皮: 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敷和湯」是一劑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的方劑。它可以治療感冒、咳嗽、哮喘、水腫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洗)半兩,棗子半兩,五味子半兩,枳實(麩炒)半兩,茯苓半兩,訶子(炮,去核)半兩,乾薑(炮)半兩,橘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自大寒至春分,加鼠粘子1分;自春分至小滿,加麥門冬(去心)、山藥各1分;自小滿至大暑,加紫菀1分;自大暑至秋分,加澤瀉、山梔仁各1分;自秋分直至大寒,並依正方。
上銼為散。
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耳鳴暈眩梅尼爾氏病黃疸容易流眼淚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黃熱病全身性水腫皮膚顏色發黃一足或雙足震顫動搖

相同名稱方劑


敷和湯,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半夏(湯洗)半兩,棗子半兩,五味子半兩,枳實(麸炒)半兩,茯苓半兩,訶子(炮,去核)半兩,乾薑(炮)半兩,橘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己亥之歲,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病者中熱,而反右脅下寒,耳鳴淚出,掉眩,燥濕相博,民病黃疸浮腫,時作瘟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