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萆薢酒的組成中包含萆薢,這是因為萆薢本身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的功效,而酒則有助於藥物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發揮。
萆薢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消腫止痛,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濕熱痺痛等病症。酒具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功效,能促進萆薢的藥力發揮,使其更有效地利水消腫,祛風除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萆薢酒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萆薢酒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淋濁、濕疹等症。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加入防風可協同萆薢酒疏散濕熱之餘,兼顧祛風止癢,有助於改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提高療效。
- 引藥下行,通達病所:萆薢酒中萆薢、澤瀉等藥性偏於利水滲濕,防風性溫而能引藥下行,可幫助藥力通達下焦,更有效地將濕熱之邪從下焦引出,促進排泄,達到治病目的。
萆薢酒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利水消腫: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經、利水消腫之效。與萆薢一同使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更好地改善水溼停滯所致的病症。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萆薢等藥材的藥力引向下焦,更有效地治療下焦水溼停留所致的病症,如水腫、小便不利等。
因此,萆薢酒中加入川牛膝,可更好地發揮利水消腫、引藥下行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萆薢酒方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萆薢酒主治濕熱下注,筋骨痠痛等症,獨活性溫,善於祛風濕,通經絡,與萆薢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除濕,疏通經絡,止痛的作用。
- 協調藥性:萆薢酒中萆薢性寒,獨活性溫,二者相配,寒溫並濟,可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溫,使藥效更為平和,安全有效。
萆薢酒方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萆薢酒以萆薢為主藥,性寒滑利濕,長期服用易傷陽氣。川芎性溫,能溫通經絡,緩解萆薢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功效:川芎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與萆薢合用,可改善濕氣阻滯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萆薢酒方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萆薢酒以萆薢為主藥,性寒滑利濕,擅長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遺精等症狀,但其寒性過於強勁,易傷腎陽。山茱萸的溫補作用可溫腎固精,與萆薢相配,寒溫相濟,更能有效治療濕熱下注之症。
- 固澀止瀉: 山茱萸還能收斂止瀉,對於萆薢酒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也有幫助。萆薢酒中加入山茱萸,可以更好地緩解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各種症狀,提高療效。
萆薢酒中添加當歸,主要是考慮到兩者的藥性互補,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
萆薢性寒,擅長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重,容易損傷脾陽。而當歸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溫補脾陽,緩解萆薢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同時,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也能促進萆薢利水滲濕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因此,萆薢酒中加入當歸,不僅能中和藥性,還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萆薢酒中加入酸棗仁,乃取其安神寧心之效。萆薢酒本身以萆薢為主藥,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之功,但其性偏寒涼,易傷脾胃,且利水之性易耗氣傷陰。而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有養心安神、斂汗止虛汗之效。故以酸棗仁佐之,可緩解萆薢酒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同時安神寧心,平衡藥性,使其功效更加全面。
萆薢酒中加入火麻仁,是基於其利水通淋,潤腸通便的功效。
萆薢酒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表現為小便不利、尿頻、尿痛、尿血等。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腎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作用。它能促進排泄,將體內濕熱之邪隨尿液排出,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因濕熱下注引起的便祕,從而促進整體的利水通淋作用。因此,火麻仁的加入可增強萆薢酒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
在中藥方劑「萆薢酒」中加入石斛,主要是利用石斛滋陰養胃、清熱生津的功效。石斛能夠滋陰養胃、清熱生津,對於治療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胃陰不足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陰虛導致的相關症狀。
萆薢酒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利水:萆薢酒以萆薢為主,善於利水消腫,但其性偏寒,易傷陽氣。桂枝性溫,可溫陽化氣,助萆薢利水而不傷陽,達到溫陽利水之效。
- 調和藥性:萆薢酒中其他藥材如茯苓、澤瀉等也偏寒性,桂枝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萆薢酒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降火:萆薢酒以萆薢為主藥,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但其性偏燥,容易耗傷陰液。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效,可制約萆薢的燥性,防止其傷陰,使藥性更平和,達到滋陰降火、利水消腫的效果。
- 保護腎陰:萆薢酒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生地黃能滋養腎陰,保護腎臟功能,防止萆薢利水過度而傷腎陰,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萆薢酒」介紹
[萆薢酒]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強筋骨、活血化瘀、補血養肝等功效。主治腰腳風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
方劑組成:
-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等功效。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川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酸棗仁:**具有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等傳統療效,能養心血、益肝陰,緩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虛勞虛煩等症狀,改善口渴、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增加口腔分泌。
- **火麻仁:**具有瀉下、利水滲濕、活血化瘀、清熱利尿、潤肺、降氣和潤燥等傳統代功效。
- **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功效主治:
- **腰腳風痛:**是由毒素侵襲腰腿部位引起的疼痛。
- **跌打損傷:**是指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肌肉、骨骼、關節等組織損傷。
- **風濕痹痛:**是由風、寒、濕等因素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
- **婦科疾病:**包括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
-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週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等發生異常。
- **痛經:**是指月經來潮時或行經前後出現的小腹疼痛。
- **崩漏:**是指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非經期出血。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15毫升,一日2次。
禁忌:
孕婦禁用。
總結:
[萆薢酒]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強筋骨、活血化瘀、補血養肝等功效,用於治療腰腳風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
傳統服藥法
萆薢3兩,防風2兩(去蘆頭),牛膝3兩(去苗),獨活2兩,芎藭2兩,山茱萸2兩,當歸2兩,酸棗仁2兩(微炒),大麻仁5兩,石斛3兩(去根),桂心2兩,熟乾地黃3兩。
上銼細,以生絹袋盛,用好酒2鬥,於瓷瓶中浸,密封七日後開取。
每日3-5度,溫飲1盞,常令醺醺,無至大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腰腳風毒攻註疼痛等症,但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萆薢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萆薢3兩,杜仲(去粗皮,炙)3兩,枸杞皮根(洗)5兩。 主治:風濕腰痛,及濕痹不散。
萆薢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萆薢3兩,防風2兩(去蘆頭),牛膝3兩(去苗),獨活2兩,川芎2兩,山茱萸2兩,當歸2兩,酸棗仁2兩(微炒),大麻仁5兩,石斛3兩(去根),桂心2兩,熟乾地黃3兩。 主治:腰腳風毒攻註疼痛。
萆薢酒,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萆薢1兩,防風1兩(去叉),菟絲子1兩,杜仲1兩(去粗皮,銼,炒),黃耆1兩,菊花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石斛1兩(去根),生乾地黃1兩(焙),地骨皮1兩,續斷1兩,金牙1兩(煅,醋淬),石南1兩,肉蓯蓉1兩(酒浸,切,焙),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 主治:血痹及五臟六腑,皮膚骨髓,肌肉筋脈等疾,不問新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