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胃丸方劑中包含升麻,其作用原理主要為:
- 升提胃氣: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陽舉陷之效,可提振胃氣,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 疏散風邪: 升麻亦具疏散風寒之效,可治療因風寒侵襲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
因此,補胃丸中加入升麻,可有效提升脾胃功能,改善胃部不適,達到補益胃氣的目的。
補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避免藥物對胃造成刺激,有助於胃氣的調和與恢復。
- 健脾益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胃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胃脘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
甘草在補胃丸中起到緩和藥性、健脾益胃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改善胃部疾病。
補胃丸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補脾健胃的功效。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以下作用:
- 健脾益氣:白朮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虛氣弱引起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
- 燥濕健脾:白朮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胃濕困、脘腹脹滿、泄瀉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因此,白朮在補胃丸中,可以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健脾的作用,幫助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補胃的效果。
補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健脾益胃,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的功效。胃失健運,脾氣虛弱,濕氣困脾等症狀,均可見脾胃運化失調,茯苓可補益脾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胃口不佳、腹脹等症狀。
- 和中寧心,安神益智:茯苓兼具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因脾胃不和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對於胃病患者伴隨的心神不寧、焦慮不安等症狀,茯苓亦可起到緩解作用。
補胃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健脾: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胃虛弱者,常伴隨氣虛脾弱,人參能補益元氣,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 提高免疫力: 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胃部疾病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人參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幫助機體抵抗感染,促進疾病恢復。
主治功效
補胃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記載,《聖濟總錄》、《脈因證治》等醫籍均記載了「補胃丸」方劑,但其組成與主治略有差異。本文將主要根據較為一致的「氣虛下溜洩瀉」這一主治功效,結合方中藥物分析其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本文以《脈因證治》所載組成為主,並參考其他文獻):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 白芍(炒) + 升麻
主治功效: 氣虛下陷,脾胃虛弱所致的洩瀉。
治療原理:
補胃丸的核心思路是益氣健脾,升提中氣。方中藥物作用如下: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此四味藥組成經典的四君子湯,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的功效。人參大補元氣,提升機體正氣;白朮健脾燥濕,補益脾胃之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胃,幫助脾胃運化水濕;甘草調和諸藥,並有益氣緩急之效。四藥合用,從根本上解決脾胃氣虛、運化失常的問題,是治療洩瀉的基礎。
白芍(炒): 白芍具有斂陰止痛、平肝潛陽的作用。炒制後,其收斂作用更強,能有效控制洩瀉,並緩解因氣虛下陷導致的腹痛等症狀。
升麻: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疏風散寒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提升下陷的胃氣,改善脾胃氣虛導致的腹瀉、下墜等症狀。升麻與四君子湯的配伍,協同作用,標本兼治。
綜上所述,補胃丸通過益氣健脾、升提中氣、收斂止瀉的機制,治療因氣虛下陷引起的洩瀉。方中藥物相互配合,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不同醫籍記載的補胃丸組成略有差異,反映了醫師在臨牀運用中的靈活調整,但其核心治療機理均在於益氣健脾,升提中氣。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僅從古籍記載及藥物功效方面分析,具體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桔梗(炒)1兩半,吳茱萸(炒)1兩半,白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人參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乾薑(炮裂)1兩,甘草(炙,銼)1兩,麥糵(炒)1兩,陳曲(炒)1兩。
除冷下氣。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米飲亦得,日2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補氣健脾、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便秘等不良反應。
- 本方不宜與其他補益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出現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胃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四君子湯加芍(炒)、升麻。 主治:氣虛下溜泄瀉。
補胃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1兩,梓朴(去皮,薑制,炙)1兩,縮砂仁(焙)1兩,白朮(炒)1兩,乳香(别研)1兩,人參(去蘆)1兩,丁香(不見火)1兩,乾薑(炮,洗)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胡椒1兩。 主治:補脾胃,進飲食,去宿寒。
補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桔梗(炒)1兩半,吳茱萸(炒)1兩半,白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人參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乾薑(炮裂)1兩,甘草(炙,銼)1兩,麥糵(炒)1兩,陳曲(炒)1兩。 主治:除冷下氣。主治:虛勞脾胃虛冷,氣滿不能食,雖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