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桔梗(炒)1兩半,吳茱萸(炒)1兩半,白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人參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乾薑(炮裂)1兩,甘草(炙,銼)1兩,麥糵(炒)1兩,陳曲(炒)1兩。
除冷下氣。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米飲亦得,日2夜1。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升麻、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人參補氣固表,共奏補氣健脾、止瀉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補氣健脾、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便秘等不良反應。
- 本方不宜與其他補益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出現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胃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四君子湯加芍(炒)、升麻。 主治:氣虛下溜泄瀉。
補胃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肉豆蔻(面裹,煨)1兩,梓朴(去皮,薑制,炙)1兩,縮砂仁(焙)1兩,白朮(炒)1兩,乳香(别研)1兩,人參(去蘆)1兩,丁香(不見火)1兩,乾薑(炮,洗)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胡椒1兩。 主治:補脾胃,進飲食,去宿寒。
補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桔梗(炒)1兩半,吳茱萸(炒)1兩半,白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人參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乾薑(炮裂)1兩,甘草(炙,銼)1兩,麥糵(炒)1兩,陳曲(炒)1兩。 主治:除冷下氣。主治:虛勞脾胃虛冷,氣滿不能食,雖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