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塗法

胭脂塗法

YAN ZHI TU FA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肺經 17%
心經 10%
肝經 10%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胭脂塗法中包含升麻,主要是利用其疏風解表升陽舉陷的功效。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升舉陽氣、固表止汗的功效。在胭脂塗法中,升麻可以幫助散發外邪解除風寒阻遏,同時也能提升陽氣改善氣血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升麻還能收斂肌膚改善膚色,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美容養顏的效果。

胭脂塗法的中藥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消腫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雄黃中的主要成分砷化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對抗皮膚病和某些感染,特別是在傳統中醫療法中,其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皮膚癬等。此外,雄黃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驅蚊效果,對於夏季皮膚病尤其有效。由於其在古代被廣泛使用,因此在許多傳統方劑中都可以見到雄黃的身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雄黃含有毒性,需要謹慎使用,避免過量或不當用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胭脂塗法時,應遵循專業指導,以確保安全與療效的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胭脂塗法」主治「痘瘡潰爛,中心落陷無水,猶是死肉,其形如錢」,意指痘瘡(如天花、水痘等)後期,瘡面塌陷乾枯、無膿血滲出,周圍死肉僵化,形如銅錢狀。此類症狀多屬「毒蘊血瘀」之證,因熱毒未清、氣血壅滯,導致瘡瘍難愈。方中以升麻、雄黃爲主,藉其解毒活血之力,配合胭脂染色以觀察瘡面反應,兼有外治引毒、促進瘡面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升麻(1兩)

  • 功效:升散透發、清熱解毒。
  • 方解:升麻善解「陽明熱毒」,古代多用於痘疹初起或潰後熱毒未清之證。其性升提,能助瘡毒外透,改善瘡面塌陷;另可活血通絡,促進死肉脫落。煎汁外用,取其輕揚之性直達病所。

2. 雄黃(5分)

  • 功效:殺蟲解毒、燥濕祛瘀。
  • 方解:雄黃爲礦物藥,毒性猛烈,但少量外用可「破血瘀、解惡瘡毒」,針對痘瘡潰爛之死肉僵硬、毒滯不散,能化瘀生新。其燥濕之性亦能避免瘡面濕爛蔓延。

3. 胭脂(媒染劑)

  • 方解:胭脂本身無藥效,但作爲染料與藥汁混合後,「捻令紅出」可直觀判斷瘡面狀況:
    • 瘡不起則熱拭:若瘡面仍凹陷,需趁藥汁溫熱時反覆擦拭,藉溫通之力激發氣血;
    • 紅染辨毒滯:透過胭脂染色,可觀察瘡面毒邪凝聚程度,輔助判斷療效。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屬「外治解毒活血法」,針對痘瘡後期「毒瘀互結」之病理:

  1. 升麻+雄黃:一升一降,升麻透發外散,雄黃下沉破瘀,共解熱毒、活死血。
  2. 局部刺激:熱拭瘡面可促進血液循環,助死肉脫落;胭脂染色則强調「望診」與用藥的結合,反映古代外治的細膩觀察。
  3. 適應症特點:專治瘡面乾枯僵化(無膿血),若瘡色鮮紅濕爛者恐非所宜,因雄黃性燥,過用反增熱毒。

傳統服藥法


升麻1兩,雄黃5分。活血敗毒。
上煎濃汁,將胭脂於汁內捻令紅出。蘸汁拭瘡上;若瘡不起,須熱拭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胭脂塗法, 出處:《慈幼新書》卷六。 組成:升麻1兩,雄黃5分。 主治:活血敗毒。主治:痘瘡潰爛。中心落陷無水,猶是死肉,其形如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