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脂膏

燕脂膏

YAN ZH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燕脂膏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麻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燕脂膏為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熱病的常用方劑,而升麻能清熱解毒,疏散表邪,有助於將疹子透出,達到止癢的效果。
  2. 升麻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麻疹、風疹患者常伴有皮疹周圍紅腫、癢痛,升麻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減輕病人的不適。

燕脂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雄黃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雄黃主要成分為硫化亞銻,具有解毒、驅蟲、消腫的效果,在中醫中常用於治療皮膚病、發炎及腫脹等症狀。

首先,雄黃的抗菌抗病毒特性能有效對抗各種病原體,從而促進傷口癒合及減少感染。此外,雄黃還被認為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能緩解由於炎症引起的不適感。它在燕脂膏中發揮的這些作用,使其成為一種理想的外用藥膏,特別適用於治療皮膚搔癢、紅腫等問題。

儘管雄黃具有許多療效,但需注意的是,其含有的砷成分使其在使用時需謹慎,應遵循中醫師的建議,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燕脂膏雖然有其療效,使用時仍需考慮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燕脂膏」主治小兒痘疹(天花)毒火聚於耳後高骨之證,古稱「蒙骩」。此處「骩」原指骨骼屈曲,引申為邪毒深伏、氣血壅滯,導致痘疹攢聚成簇,多因腎經毒火熾盛上攻所致。小兒腎氣未充,若逢痘毒內蘊,火性上炎,易發於頭面耳後(少陽經所過),屬凶險之候。此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緩解局部腫熱潰爛。

組成與配伍邏輯

  1. 燕脂(胭脂)
    傳統以紅藍花汁或紫鉚製成,色紅入血分。

    • 活血透毒:借其色赤質輕,助血行而散痘毒之瘀結。
    • 載藥上行:作為賦形劑,與升麻同用,引藥性達頭面高位。
  2. 升麻

    • 清熱透疹:升麻本為痘疹要藥,既能解陽明熱毒,又可升散鬱火,使毒邪外透。
    • 煎湯為引:先煎取濃汁,取其輕清上浮之性,滌蕩局部火毒。
  3. 雄黃

    • 殺蟲解毒:雄黃辛溫走竄,善解瘡瘍熱毒,尤其針對濕熱壅盛之潰爛。
    • 佐制火毒:與升麻寒溫並用,制約其過升之性,專攻局部邪毒。

治療原理推論

  • 透毒散結:升麻清透伏火,燕脂活血散瘀,共開鬱閉之毒;雄黃直折火勢,防毒邪內陷。
  • 局部截療:針對耳後「蒙骩」特殊病位,外用藥力直達病所,避免毒聚成瘡。

此方體現中醫「火鬱發之」之理,外治結合內病位經絡特性,以輕清之品化解險證。

傳統服藥法


燕脂、升麻、雄黃。
先將升麻煎濃湯去滓,用棉燕脂於湯內揉出紅汁,再加雄黃細末調勻。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燕脂膏, 出處:《金鑑》卷五十七。 組成:燕脂、升麻、雄黃。 主治:小兒痘攢聚於耳後高骨,名曰蒙骩。此繫毒火發自腎經,其證最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